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成果: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提出“管理的对象是人”;怀特·巴特在《人力资源功能》中把人力资源管理做为管理的一般职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皮格尔斯在《人力资源管理--人事行政管理读本》提出了“人的管理是管理的中心”;雷蒙德和迈勒斯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了人力资源模型。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主要成果:达特尼克在《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出了“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彼得森在《人力资源系统管理》中提出了“招聘、甄选、绩效评估、薪酬和员工开发以及劳资谈判等方面内容,都应是人力资源管理在一个具体企业应包括的活动”。
第三阶段:产生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主要成果:迈克尔·比尔发表《管理人力资本》,人力资源被做为组织的第一资源,形成了完整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第四阶段:应用阶段。20世纪90至今,Fambrum发表《人力资源:一个战略观》,标志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产生。主要理论成果: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出现、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竞争优势的关系、生产现代化和员工知识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特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观点层出不穷。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阶段:人力资源理念导入阶段。20世纪80年代,国内人员管理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行政命令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劳资科、组干科、人事部的工作就是调配、工作考核、发工资,管理人事档案,认为公司员工是管理和监督考核的对象。
同时,赵履宽、王通讯、王重鸣、时勘等人研究成果形成了新的观点:人是一种能动的,特殊的资源,需要组织来进行合理利用、有效开发、科学管理;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劳动力市场普遍建立并在人力资源供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劳动法》、《劳动仲裁法》、《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就业促进法》得以颁布实行,法律法规开始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逐渐转变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同时,曾湘全、彭剑锋、孙健敏、项宝华、王重鸣等人从不同角度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当今国内人事管理已经演变为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是资源”,“以人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力资源也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已经被看成是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来源,人力资源规划、培训开发、招聘与配置、薪酬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和劳动关系管理也已经在以企业为代表的各类组织中广泛应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