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摊儿学苑【教育专栏】01期
文/墨沙墨
我们觉得奥数很难,吹蜡烛很容易。
但如果教一个3岁宝宝吹蜡烛,可能比教一个13岁的孩子奥数更难。
不信我们看看这样一个故事:
父亲在教3岁的儿子吹蜡烛。
先让儿子自己试吹,
儿子鼓足气扑向蜡烛,对着蜡烛喷气,当然没吹灭,失败了。
父亲鼓励儿子再来一次,并引导他朝烛火吹。
儿子抬高屁股吹向烛火,还是没吹灭。
父亲调侃儿子说:“老兄,你险些把自己的头给点着了。”
是在提醒他注意安全。
然后继续鼓励儿子再来,朝火苗吹。
儿子鼓足了劲冲向烛火,鼻子差点被火给舔着了。
父亲伸手挡住并帮儿子固定距离和头位。
继续鼓励儿子吹气,心想这下应该可以吧。
还是没吹灭。
父亲教他张嘴喷气,并轻轻做了个喷气的示范;
结果还是失败了,儿子就是吹不灭。
父亲突然灵机一动,找来一个吸管;
让儿子含上吸管,并帮他把吸管的另一头对着火苗,指示儿子:吹!
烛火应声而灭。
儿子成功了,父亲的教导成功了,全家人高兴地欢呼。
是不是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很多?!
这位父亲解决困难的态度和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复盘一下父亲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让儿子自己尝试,发现吹不灭的原因是嘴巴没对准着烛火。
第二步:引导儿子对着烛火吹,发现儿子掌握不好跟烛火的距离,头发、鼻子差点碰到火上。
第三步:帮儿子固定距离和头位,发现儿子的嘴巴兜不严气,吹的时候气流是散开的。
第四步:借助一根吸管,让儿子含住吸管后再吹,成功了。
看得出,这位父亲一开始其实并不知道该怎么教3岁的儿子吹蜡烛。
也就是说他没有一套现成的教法。
他其实是在跟儿子同步学习:
儿子学习怎么吹蜡烛,而他学习怎么教儿子吹蜡烛。
学习怎么教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逐步发现问题并逐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先是发现了儿子的嘴巴对不准火苗的问题,
然后及时引导并鼓励;
接着发现了儿子的嘴巴离火苗远近不当的问题,
然后及时引导并提醒和鼓励;
最后发现了儿子嘴巴兜不住气的问题,
这其实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那么小的孩子很难短时间学会掌控自己的嘴形,
父亲创造性地用一根吸管解决了这个难题。
不知你们怎么看,我是觉得这位父亲很了不起!
他是一位优秀的父亲:
吹蜡烛这么小的事,
他那么上心地教儿子。
整个过程没有训斥,没有责怪,没有急躁。
有的是鼓励、引导、提醒,
和为儿子成功的兴奋与喜悦。
同时,他更是一位优秀的老师:
他的整个引导过程充满乐趣而又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好像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而又新意迭出。
最最最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优秀的学生。
是的,没错,我说的是学生。
他在学习怎么教会儿子吹蜡烛。
前面说过,他事先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怎么教的步骤和程序,
他是一步步摸索着前进的,
每一步对他来说都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状况。
谁会想到一个吹蜡烛的困难,
会被一个3岁孩子裂变成了3个更具体的困难?
他得一一面对和破解。
特别是最后一个困难:孩子嘴巴兜不住气的问题,
那简直是一个奥数般的挑战。
他没有逼儿子反复练习或反复模仿,
出于对孩子生理特点和能力的理解,
他把这个挑战留给了自己;
像学生解答了一道奥数题一样,
亲自迎接了这个挑战,
跟儿子一起解决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
对比这位父亲,中国的大多数家长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呢?
作为孩子的父亲,我们可能没他有耐心。
作为孩子的老师,我们可能没他有慧心。
跟这位父亲相比,中国父母最欠缺还不是没耐心没慧心,而是不会当学生。
不能像这位父亲那样,站在孩子的角度面对吹蜡烛这件事,
分步骤讲方法地分析问题、琢磨原因和思考解决之道。
我们更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指挥、指责和指手画脚,
让孩子倍感压力,倍感无能,倍感沮丧,倍感无趣,倍感用嘴吹灭哪有用手一巴掌打翻灭得容易啊;倍感如果能一巴掌把父亲打灭就不用再学吹蜡烛了,多好啊!
我们因为不知道、不愿意当学生,
所以也就当不好老师,当不好父亲。
想做孩子的好父亲好老师,
请先从当个好学生开始吧!
————END————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留言讨论哟~
关注练摊儿学苑,
让摊儿主每天陪你解锁教育认知,做智慧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