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着没能听到片尾曲的遗憾,怀揣着盈于心际不能散去的画面,我了解到我沉沦了。
“太阳即将毁灭,过去无数岁月中做为人类精神支柱的存在,变成了死亡和恐怖的象征。比起坐以待毙,人类选择挣扎到底。庞大的地球逃脱计划开始实施。然而人类所能制造的普通尺寸人造环境无法承受漫长的逃脱之旅,所以人类只得在地球的一侧安装上巨大的地球发动机,将整个巨大地球环境圈化为移民方舟,以此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这就是流浪地球计划的背景与依托。
故事以刘培强即将前往航空站与儿子刘启告别的场景拉开帷幕。或许这是中国制造的特点,我明白这肯定会是引入电影高潮的伏笔,在剧情的推展中也确实如此。长达十多年的分别中,儿子一次次的仰望星空,希望真能如同父亲所说的一样。可仰望的背后带来的是失望。所以,也就有了他离家出走途中遇到的需要拯救人类拯救地球的故事。
事实上,因智商理解能力的有限,我对科幻类电影并无感。或许是因其的前期工作够好,我还是特别的期待。在剧情不断发展中,我努力地去记住每一个镜头,让自己不会在带有科幻色彩的剧情里迷失。
或许因为感性,或许也是人之常情,在爷爷牺牲的镜头里,心突地戚戚焉。看着亲人一点点地下坠却又无能为力,这或许再也不能用黯然消魂来比拟了。
到底是返回地下城还是继续救援队的计划,这是一个选择题。在主题是人们生活的家地球这样的背景下,继续救援队的计划一点也不意外。而在几乎所有人都失去希望乃至绝望中,电影开头的伏笔终于起作用了。点燃木星是被航空站否定过的方案,而在影片前期中关于赏析朱自清的《春》中的“希望”又是一个高潮: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有希望就是有盼头,有希望就是会去努力,有希望就是会好过坐以待毙。当救援队客服重重困难点燃木星,当大家都充满希冀的时候,当大家以为即将成功的时候,又出现了困难,射程只能达到二分之一。也是在这时候,这个科幻电影中的温情时刻达到顶峰。刘培强会助力用上能够达到木星的燃料但他会牺牲,也是在此刻的抬头仰望星空就能看到父亲的承诺会实现。眼角无声落下的泪水,是自己映射的缘故吗?结局是在倒计时之最后一刻,人类得救了,而长达一百代人的拯救地球的计划依然在继续。
电影结束,无论中间带有科幻色彩的问题是否被理解,我觉得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身处黑夜,仍有人仰望星空;即使前方的希望是零,仍会选择前行。
看完电影的当晚又接着看了诗词大会,其中有两处印象特别深刻。一个身患胃癌晚期的父亲,带着对女儿的许诺,再次亲临现场答题。最后,他说他的希望就是能陪女儿多远就走多远。那刻,没有人不能动容吧。于他,女儿、家人就是他最亮的星。另一处是由董卿引用的马尔克斯的一句话“一个幸福晚年的秘决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其实,与孤寂签协定不应只适用于晚年,青年,中年也未尝不适用。
“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
和会流泪的眼睛
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
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最亮的星,带着你前行,带给你相信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