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杂阿含经995

杂阿含经995

作者: Dhamma | 来源:发表于2020-05-05 09:15 被阅读0次

[导读:诸天相应 (1/4)]

《杂阿含经》「诸天相应」的内容依次為现今版本的本卷第995~1022经、卷二十二、卷四十八、和卷四十九第1294~1318经,是和诸天眾有关的经文。《杂阿含经》后半段这些有大量偈子的内容,相当於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的「有偈品」,也是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的第一品。因此虽然内容看似较不具组织,却深受南传学人重视。

天界不是仍在六道中吗?那佛陀和天人的问答有什麼重要性?

因為佛陀说法是有次第性的,先谈如何做个好人,才能谈如何做个圣人:佛陀对於刚接触佛法的人,通常先说「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再说「欲為不净,断漏為上,出家為要」,等到听法的人心开意解后,才说「诸佛所可常说法者,苦、集、灭、道」等解脱法。

《杂阿含经》「诸天相应」本卷的内容,大致也是这样的次序,先说持戒、布施,而能升天,才说如何能进一步解脱,并解说是什麼让人不得解脱?什麼能让人解脱?

且看佛陀与诸天子的问答,将做好人到成圣人的次第,一一為我们显露出来。


阿练若经:身在阿练若处独坐,一日一食,而颜色和悦。一天子见之而来问佛,其所以的缘故。

(九九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於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阿练若比丘,顏色特鲜明时,彼天子而说偈问佛:

「阿练若ⓐ比丘,  住於空闲处,

 寂静修梵行,  於一坐而食①,

 以何因缘故,  顏色特ⓑ鲜明。」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於过去无忧,  未来不欣乐,

 现在随所得,  正智繫念持,

 饭食繫念②故,  顏色常鲜泽。

 未来心驰想,  过去追忧悔,

 愚痴火自煎,  如雹ⓒ③断生草。」

时,彼天子復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 「阿练若」,巴利本作 Arañña。

ⓑ 「特」,宋本作「持」。

ⓒ 「雹」,宋本作「暴」。

[註解]

① 一坐而食:一天只吃一餐,即日中一食,而且一离开座位就算结束用餐,不会再吃更多东西,这是十二头陀行之一。

② 饭食繫念:吃饭时如理省察而不过量。参见《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75经:「饮食知量者,难陀比丘於食繫数:『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為止飢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故,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罪触住故。……』」(CBETA, T02, no. 99, p. 73, b5-9)

③ 雹:读ㄅㄠˊ(二声),空中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之冰粒或冰块,常伴夏季暴雨降下。

译文

九九五、阿练若经:身在阿练若处独坐,一日一食,而颜色和悦。一天子见之而来问佛,其所以的缘故。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非常的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诸光明,乃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问佛而说:

阿练若比丘 住于空闲处 寂静修梵行 于一坐而食 以何因缘故

颜色特鲜明

(阿练若〔闲静处〕的比丘,乃住于空闲之处〔离开群众,独自一人居于山窟、林中静处〕,乃寂静而修持梵行,每日都以一坐而食〔每天都只顾打坐,一日只食一次〕。由于甚么缘故,其颜色会特为鲜明呢?〔少食怎么会滋润呢〕?)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于过去无忧 未来不欣乐 现在随所得 正智系念持 饭食系念故

颜色常鲜泽 未来心驰想 过去追忧悔 愚痴火自煎 如雹断生草

(对于过去之事,已没有忧恼可言,也不会有未来之欣乐,现在则随所得,以正智系念而受持,饭食知量而系念之故,颜色能常保鲜泽光润。)

(如果驰想于未来之心,追悔而忧过去的话,则愚痴的火炎,会自燃烧,犹如降雹而断毁青草那样。)

那持,那位天子,又说偈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久来才得见到一位真正的婆罗门〔指佛陀为修梵行的人〕,已得证般涅盘。一切的怖畏都已过去,永远超出世间的恩爱!)

那时,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即隐没不现。

[对应经典]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132经。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诸天相应1〉第10经住森林经。

相应部1相应10经/林野经(诸天相应/有偈篇/祇夜)(庄春江译)

  起源於舍卫城。

  在一旁站好后,那位天神以偈颂对世尊说:

  「住在林野的寂静梵行者,

   日食一餐,為何容色明净?」

  「他们不悲伤过去,不希求未来,

   他们以眼前的维生,因此容色明净。

   由於希求未来的,由於悲伤过去的,

   以此,愚者乾枯,如被割断的绿芦苇。」

  芦苇品第一,其摄颂:

  「暴流、解脱、该被带走,时间飞逝、切断多少,

   清醒、未确知者,极忘失者、慢之爱欲者,

   林野被说為第十,此被称為品。」

[读经拾得]

美容经

佛经有教人如何彻底美容吗?本经即教人如何能「顏色特鲜明」。

「懺悔」与「不忧悔」

本经表示圣人不会「过去追忧悔」,打坐时「掉悔」也是五盖之一,但佛教又强调修行人应常惭愧、懺悔,这是否有冲突呢?

其实这是修行的先后次第,并没有冲突,《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6经等经都记载学佛要从惭愧开始,懺悔得清净后即不再犯戒,不犯戒且有正念正知,自然也就能去除导致打坐时追悔的过去事了。

跋地罗帝偈

本经所述可与「跋地罗帝偈」相对照: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復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学圣人行,孰知愁於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饭食繫念」為「善护根门」,而可持戒清净

佛教的戒律是用来「防非止恶」的,犯戒的人自害害人,恶业招致恶果,修行自然更难有成就。

要如何持戒呢?就是不作犯戒的行為。而若想要修行有成,不起犯戒的心念,是更重要的。

因此佛陀常告诫我们「善护根门」,好好的守护六根,因為六根是对外的门户。在根、境、识和合生触的当下,如果有智慧,心不随境转,就不会起烦恼,这也就是最清净的持戒。

本经中的「饭食繫念」,也是「善护根门」的一个例子。

正念与智慧解释链接

相关文章

  • 杂阿含经995

    [导读:诸天相应 (1/4)] 《杂阿含经》「诸天相应」的内容依次為现今版本的本卷第995~1022经、卷二十二、...

  • 南传佛教经藏与阿含经在线ahanjing.top

    www.ahanjing.top , 在线阅读北传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的白话文,南传上...

  • 杂阿含经

    卷二 46 三世阴世食经 卷二 42 七处经 卷四48 耕田经 卷五109毛端经

  • 杂阿含经

    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 当善思惟,观察于心。所以者何?长夜心为贪欲所染,瞋恚...

  • 《杂阿含经》

    (一)闻如是。一时佛在拘萨国。多比丘俱行往竹中。一竹中止。行止[阿-可+聚]中柏树间。在时佃家婆罗门。姓为蒲卢。一...

  • 杂阿含第346经,不善业断

    杂阿含第346经(书348),不善业断

  • 杂阿含经980

    [导读:杂相应 (1/2)] 《杂阿含经》「杂相应」的内容為本卷第980~992经和卷47第1241~1245经,...

  • 《杂阿含经》845经

    1.845经概要 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五恶,对佛法僧不生疑惑,对苦集灭道四圣谛如实知见,即能不堕恶道,得...

  • 《杂阿含经》 561经

    重点要点:此经,阿难回答婆罗门:出家作为佛子的目的,是为了断爱,断爱是依如意足。 为什么修梵行?(为了断爱)—→ ...

  • 《杂阿含经》973经

    1.973经纲要 旃陀外道到问道阿难: 为什么出家? 阿难说为了断除贪嗔痴故。 ——→ 为什么要断除贪嗔痴? 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杂阿含经99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ey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