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后,在两眼一抹黑的情况,阴错阳差的进入共享办公行业,一路走来,感受很深。最大一点就是创业真难,创业之路九死一生。近两年来,我大概亲眼目睹了超过20家项目的创业失败吧~
我们是做共享办公的,就是给创业公司提供办公服务,最大的一块业务就是办公场地租赁。2016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后,共享办公的概念一夜火遍大江南北,一时间,各种创业园、孵化器、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家开口融资、闭口路演,市场上仿佛到处都是海量的闲钱,只要有一个新奇的点子,就能轻易拿到大笔的投资。市场的繁荣,刺激更多不甘一辈子打工的人投身到创业大潮中,加上政府这个时期为了鼓励双创,大把撒钱,进行普惠性补贴,也让更多公司机构加入到双创这个行业当中来分享政策的红利。
大概到了2017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开始变冷,首先是金融政策的收紧,开始拿钱难了,撑到2018年上半年,开始有公司撑不住,有裁员的,有节缩的,到了2018年下半年,市场一片萧条,一家一家的公司开始关门倒闭,大片大片的写字楼开始闲置,加上3年补贴政策到期,没有了政策红利,很多本来就不挣钱的共享办公企业更加撑不下去了。
腾讯总裁刘炽平说过,通过补贴获得的客户,可能不是你的真正客户,补贴停止他们就会走人。而共享办公行业的客户完美的验证了这点,当初进入园区时,踌躇满志,3年独角兽,5年上市,然而3年还不到,政府房租补贴拿完,就开始寻思着搬到房租便宜点的地段去。
面对当初的租赁合同期限约束,当然不能说是企业现金流要断了,只能在环境、物业、服务上挑毛病,不是我违约,是你们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我们企业的发展了,大言不惭,掷地有声。
有一个做社区健身的项目,当初进园区的时候,对标对象是keep,3个联合创始人,个个英气勃发、年轻气盛,每天都来找我聊融资,号称半年要在合肥开50家社区健身房,团队规模最大的时候达到25人,要知道当时才开了一个旗舰店,运营面积才300平啊,养这么庞大的一个运营团队,需要多高的平效,才能打平收支啊,果然运营了不到1年,就连房租都付不起了,3个合伙人开始出现矛盾,先是老2联合老3把老大挤出团队,老2成功上位,半年后,连人员工资都开不出来了,神转折来了,老大仿佛乔布斯般回归,重新接手公司最高经营权,老2变成老三,只负责其中一个部门,不再参与经营决策权,这个项目后来又苟延残喘了1年,到了2019年初,听说老大正式离职,曾经的三兄弟分崩离析,各奔东西了。
还有个L总,也挺有意思的,不知道在那个场合认识了我们公司的老大,有天微信我们老大,说有个大项目要落地,需要1000-1500平的场地,我们老大一听是大客户啊,就推给我,让我跟对方联系,交代务必把这个大项目落到我们园区。在微信里互相吹捧了半天,约了时间来现场看场地,来了后,先吹了半个小时他这个项目有多大,商业模式如何先进,已经拿到了多少家风投,后来我一问,L总,你这个新项目现在团队配置多大规模,他支支吾吾的说,大概3-4人吧,我直接晕死,3-4人,你要1000平,你是自己傻还是当我傻啊~这都是些什么人呐!我直接报了一个市场价格,后来,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