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谷期爬出来,依旧靠的是行动。
这次的低谷期并不是放任和躺平,是我认为:我的行动没有到达让我放松的程度。就比如说,因为送哥哥上学,我会出现偶发性的迟到,这让我有极强的负罪感;或是路演和会议增多后,我抽不出时间捋顺会议思路并形成个人投资观点。
所做的事,一天偏差一毫一厘的,若是在一段时间内都没能查缺补漏,这给我带来极大的恐慌和焦虑。这会形成一种不自信,对自己投研框架和投研工作的松动:我到底能不能信任我的投资观点?我能不能依靠我的投资观点来进行投资操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投资工作是靠观点赚钱的。
在我们进行投资决策时,要回答的问题无非如下:买什么,买多少?什么价格买,什么价格卖?但这样看似简单的行为,它要发生一次又一次,同时还要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不断地提高胜率和确信度,形成充满韧性的框架、体系和做事方式。
昨天,在我翻看我在去年二季度(同样是低谷期时)写下的文字。这段话语我同样喜欢,也一样适用在我所做的事情上:“心之向往的是,所有坚韧的、情谊绵长、日久弥新的、稳固但又能不断进化的结构或关系,向长期主义者持续努力着。”
拉我走出情绪低谷的行动,很简单。从前几天开始,我对自己说:每晚加班一小时。这些天,每晚和孩子们说过晚安后,我就像“机器人”一般打开电脑、拿出我的工作日程本。这样的行为发生了2、3天就治愈了我。
“做一件事,都好”是我的小魔咒。不管状态如何,想做事的时候,我就先开始做一件事,即使只做了一件事都非常好。看起来,我做的只是一件又一件的小事,甚至有时候是处理部门沟通这样微不足道的事情,但亮黄灯光下潜心做事的状态是最滋养我的心流时光。完全沉浸在思考和行动状态里,平心静气的,这让我幸福且放松。
在学生时代,我多数时间在看书,看剧和谈恋爱,少数时间专心于课业的。在35岁之后,慢慢变成了极度享受工作和学习的人,且没拿出足够多的时间学习和工作就不快乐。一方面,我会惊呼不可思议,另一方面也暗自庆幸自己能够获得这样完全放松、自在的心流时间。
在20多岁的时候,我深陷产品业务,追求的是极限状态下高效处理业务沟通的能力。我是个无限多的信息流的接受站,用尽全力支持各方的业务要求和业务发展,并以一种极致的状态实现在单位时间里处理越来越多的事物。
在30多岁的时候,我终得参与投资工作,追求的是长期主义下的持续盈利。它更要求的是足够地静、足够地深入,能够领先市场一步并获得不管是宏观叙事下还是企业成长阶段具有空间的确定性收益。与产品相似的是,需要与足够多的人、去理解足够多的业务类型;但与产品有极大不同的,要求深度交流、深度理解,以及最后要形成自己的观点、框架、体系和方法论。从去年开始,我能够一再确认的是,我喜欢这样的深度工作,它非常难,不稳定,但我很喜欢,它不停地提醒我保持高度的自律、恒温的勤奋敬业态度和蓬勃的生命力。以及最重要的是,始终能和优秀的同业们共同成长。
回头看,这一次的低谷期,不是说:我不想做我现在做的事。而是,我怎么才能更好地做成我想做的事。并且,我追求的是足够深度、足够沉浸的心流时间。
这是好的。
这是又一步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