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山林阅读】所有归途都流向故乡:巨流河

【山林阅读】所有归途都流向故乡:巨流河

作者: 山林之音 | 来源:发表于2017-08-15 23:13 被阅读0次
    (《巨流河》,作者:齐邦媛)

    1.河流

    开始写这本自传的时候,作者齐邦媛已经80岁了。但提起笔,眼前出现的还是故乡的河。

    巨流河,是辽河的旧称,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被称为辽宁百姓的“母亲河”。南滨渤海与黄海,西南与内蒙内陆河、河北海滦河流域相邻,北与松花江流域相连。

    齐邦媛生于动荡的战争年代,彼时日军侵华,霸占东三省。年少的齐邦媛跟随流亡学生,从辽河到长江,溯岷江到大渡河。抗战八年,她的故乡仍在歌声里,颠沛流离、炮火炸弹之下,大家都在唱,“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故乡是什么样子呢?“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唱的时候,每个人心中想的是自己家乡的永定河、黄河、汉水、淮河、赣江、湘江、桂江、宜江,说不尽的美好江河。“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都好像流在我的心上。”

    而最后一家南渡台湾,至此再也未能还乡。

    2.中国不亡,有我!——南开中学

    这本书评论者褒贬不一。最为人诟病的似乎是作者对于“政治”的观点和态度。

    但撇开此而言,《巨流河》不仅重现了80几年前在战火纷飞下国人的不屈、学者的坚守,更难能可贵的,还有即使生处离乱依旧对文学和对美纯粹的学习和追求。

    在日本人占领东北后,天津的南开中学和大学透过游行呼喊自强,号召爱国抗日。创世人校长张伯苓先生(1876-1951)深知局势危急,战争只是早晚的问题,因此早在一九三六年即到四川觅地建立分校,由沙坪坝乡绅捐地。各界捐款盖校舍,第一年即招收了一百六十名学生。

    芦沟桥开战后,南开是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毁的学校,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一九三七年上海失守后,国民政府在十二月一日正式迁至战时首都重庆。南开中学在抗战最艰困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长。

    张伯苓十三岁时,考取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四十一岁时,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研究西方教育理念。回国后,创办南开系列学校:南开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天津第二南开中学(原南开女中)、重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南开大学附属小学、原南开小学(被日军炸毁,后未复校)、蜀光中学等,立志培养“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人才。

    (张伯苓校长)

    南开校歌如是唱道: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

    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

    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

    大江之滨,嘉陵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这首歌和南开精神一直薪火相传。

    3.美好的大学时光

    回忆起这段岁月时,触笔都是轻盈的少女感。

    跟着朱光潜老师学英文诗,在蓝色的纸端抄录一行行的诗句;懵懂地尝到似乎是叫爱情的滋味;看山看月,跋山涉水。

    炮火中的少年人,依旧快活地生长着。

    彼时的她还未想得那么远:那些柔软的、细腻的、美好的诗歌,将伴随她一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林阅读】所有归途都流向故乡:巨流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lb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