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如果一个人同时精通儒佛道三种哲学,他最后会信哪个?”
答:还用说,最后都归之于道,儒有儒道,着重于做人与社会(超我)价值实现,佛有佛道,着重于修心与自我价值实现,而道则包含以上两者,自我→超我→物我,心身合一,人人合一,天人合一,心道(或道心)←→人道←→天道,三者兼顾,可出世入世,逍遥自在而不空谈!
儒家注重“仁、义、礼”等,把这看作为道德,却不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丢了自然本体的“道”与“德”来谈这些就会产生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偏离,这就是大一统之后董仲舒虽然是提出了“天人感应”之说,但他的“人”却是偏于统治阶级,把人类社会的集体合力归之于统治阶级的最高统治者一一天子,这个是把统治者的合法性归之于“君权天授”(又称君权神授)的自上而下授权,也是儒家走向宗教形式成为儒教来主导政治时期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提倡的一种做法。它使统治者让人民认为“天子"是天命派遣,于凡间管治世人,它是天神在人间的代表,作为基层的下层百姓只可遵从君主的指示去做,而只能顺而不能反抗,这就相当于说顺应服从作为统治者的“天子“就是顺应服从了“天道”,并认为“天不变,道也不变",这就等于说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的变化是由取决于外部的客观天道,这有“天择”(自然选择)之意,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佛道则偏于修心性心破除外部的一切虚妄,尤其是在佛教传入中原之后与本土文化结合所创立的禅宗的佛道认为一切皆空,万物无常,追求永恒和不变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自我的内心守住心性道心,才能“静能生慧",才能感知万物的变化与运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涅槃解脱。
也就是说,自我虽然不能完全掌控万物,但是,却能从内去控制意志使内心强大,故被称之为近于佛道的阳明心学有类似于:“知易行难,不能行之,也不是正知真知!"
其实,这种对待外部客观的运动变化无常的概念也来源于古代易经文化的易道,老子的“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恒)名”早就说过,甚至是到了宋明的陆王心学时,更是又把儒佛道进行了一次回归,有人认为阳明心学近佛家,但它又何尝不是一样被道家所包容,只是其所提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之道偏心故近佛而已,强调了个体主观上的正心正知对外部客观存在的积极作用,并提出做到这点“人人皆可为圣贤”的“人人如龙”等观点,只不过是从一种自上而下的整体论极端走向另一种自下而上的差异极端而已,这有“人择(竞)”之意,尽管具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意义,但往往会容易忽略了客观存在的规律(天道),走向“人定胜天",虽然说王阳明认为的“知行合一"是以行为的结果来判断“知”是否合于正知与真知,但还是有所偏于主观性的“心”,不然,就没有“心学"一说了。
综上所述无不证明易道才是真正的对立与统一兼容的完整哲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