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千差万别是因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认知模式。我们怎么成为我们自己的,我们潜在的基因来自哪里?除去来着父母的生理性基因外,我们交往的人、所处的环境都可能成为我们基因的一部分。
教育随想day1(3.17)
教育随想不写估计已经有一年了,越放越拿不起来,这就是人的本能。
从今天开始再启动吧,发朋友圈做个约定,用外力催生内力吧。
今天下午判一个班的人作业一个小时,有问题的作业很多占到了了一半多,很多是反复强调的,但是依然存在问题,怎么办?一一见面谈,费时一个小时。
今年主要读认知心理学的书,所以我明白要改变学生的认知必须用程序去规范。比如学生作业读不懂题,作业格式不对怎么办?
那就是一一跟他们谈,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正建议。
知识结构欠缺的,让学生一对一精准扶贫检查,并且我选择周五早自主的时间集中检查。
作业格式不正确地,要多次提醒直到改过来为止。
题意不理解的,让其训练不断用其他同义问题替换,找到对应知识点答题。
语言表达欠妥的,让其有意识多读课本,多读标准答案,去寻找地理专业术语的语感。
我们看到的学生问题只是表象,只是简单地批评教育于事无补,需要改变的是他们的认知思维模式,对于高中生而言虽然很难,但是日积月累功夫一定不会白付。
加油自己,只有努力地帮助学生,才能体会到作为教师的快乐,幸福从来不是索取,而是付出。
今天再次开启,期待坚持下去。
教育随想day2(3.18)
今天看到一个孩子状态不好,关注他有一段时间了,他挺痛苦,痛苦的原因是能力与梦想不匹配。痛苦的是他有上进心,但缺乏行动力,所以一直处于纠结的状态。不作为让他很痛苦,但又做不了什么,不知该做什么。他处在他的消极情绪中出不来。
我利用课间操时间跟他聊,让他首先要接纳自己,然后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一天结束之后再记录下来,然后我们再聊如果调整。
事实上当开始专注于做事,情绪就会慢慢消退,良性循环就开始了。期待。
教育随想day3(3.19)
看到的是表象,需要整体对表象进行表征,用一系列的问题将根本问题找出来。
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都是在解决表象问题,所以无论是自己还是孩子的问题总是反反复复。
表征表象不是简单地问题需要长时间的追踪,对自己要时刻保持作为旁观者去观察自己的言行及心理所想。
教育随想day4(3.20)
100分不是孩子的需求,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需求,孩子小的时候为了讨好大人所以努力去考100分,然而执着于100分对孩子而言是弊大于利的。这会让孩子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那与孩子成长而言不值一提的几个知识点。庆幸从来没要求孩子一定要拿100分。但依然发展地不错,难道不是吗?
不追求100分,给孩子试错的空间和机会,孩子才敢于去探索,去感受不断试错之后的顿悟和心流体验,从而发展得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