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其间零秒思考呈井喷式发作,写了很多小纸条,最近这月成果忒少,是该极简的时候了。我将之前的笔记又梳理了一遍,准备重新出发。
何川老师的职场管理课远没有古典老师的职业规划课对我的吸引力大,我想问题可能在于我并未身处职场,且他说的东西我之前在临床时有很多都已经有意识无意识做到了吧,所以感觉意义并不是很大。最重要的是,木钱,我得攒学费。
接下来聊之前零秒思考落下的,不然把纸片片扔了,感觉心理不踏实。
虽说有些时间延迟,好歹是留个底,方便回溯。
时间退回到2020年初,那时的自己因为当医生感受太过糟糕而准备放弃,但在个人战略课之前我其实是万分排斥临床的,甚至有些厌恶,而经过和个战课的小伙伴们的对话,我发觉:
我一直都没有看见自己,总在看见自己的不足,和临床带给自己的不幸。却从未想过,看似偶然的必然选择和经历,其实带给自己的是不可或缺的财富。(摘自当时的零秒思考)
当时和李老师商量回临床的事情时,曾和她提到了自己不做医生的选择,她问我如何走过来的,我做了零秒思考,核心点就一个:知行合一。
坚定的选择,正确的问题。
认知种植。
人的本性自足,要向内求答案,而非向外。寻求答案前,首先得清楚你要问的问题是什么?是不是正确的问题。对的问题,应该是源于元认知。就是问题最开始的地方。
死与活,好与坏,利益,选择背后的核心驱力是什么?元认知。
临床上理论太多,在我眼里,效果欠佳(委婉),并非我悲观,而是人类只愿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医生也一样。病人呢?同质化。
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来引导,才是最重要的。看病,终究也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现实问题的横切面可以解决,那纵切面呢?横切面的后果源头究竟在哪儿?内心源头呢?哪个认知出了错,错误的知行合一积重难返导致了生病呢?
千人千面,未有人转身看见。
心境障碍和神经症性障碍的治疗倾向于对疾病本身机理的解读,包括现在的科研重点,也是致力于寻找精神科疾病的影像或实验室证据,而为此买单的,是病人。科研为了什么?是病人。病人知晓吗?他们懂吗?无知无觉。但他们要结果。要医生近神似圣。
怪圈。无力感日盛。
为什么复发率居高不下?因为根源问题从未真正解决。所以情绪问题爆发呈不规则的周期性。
问对问题,现状是什么?我的理想状态是如何?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当下做什么知行才能在未来达到我想要的结果?
永远记住,核心是知情意行的知,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行,只有正确的知行合一,持之以恒,才会在不久后孕育出你想要的结局。
所以你要问病人,你为什么会生病?你怎样才能健康?
任何人不能替他回答,包括医生,或他的家人,任何人,都不成。
问:为什么会生病?
强迫病人梳理生病问题的根源在哪儿,在于过去固化的错误认知?还是不良的被动环境?
再问:你怎样才能健康?
强迫病人树立健康的理想的自己的镜像,罗列健康的自己应该有的的元认知。
然后在当下践行、纠正正确的认知和行为,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不只在医院,更重要的是在院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自己创造适合健康成长的土壤,包括且不限于家庭及社会资源的配合和倾斜。
固化非一朝一夕,修正自然也并非一朝一夕,当下每一刻践行知行合一。在未来的某个节点,实现量变到质变,这便是冲破疾病怪圈的高光时刻。
因为他自己清楚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这条路清晰了,他便不再困囿于当下了,病也就消散了,中间的环节缺一不可,原因目的缺一不可。不带情绪的评判,不怒人不责己,总是源于自己内心的愿景,而非他人的期望,没有阻抗。知行不能合一也不行,大量点对点的认知纠正,大量践行及反馈,持续专注于当下。其间的过程虽难,却也让人充满力量和希望。
所以不理论是目的论,还是原因论,其实都是为当下服务的,但很少人能搞懂这一点。沉迷于原因论或是目的论,导致的,便是割裂了知行两者的关系,致使他们丧失了此刻做出改变的当下的行动力。最应该做的,是同时把握两者平衡,真正做到活在当下。活在当下,这四个字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想通这中间为什么要活在当下,人才清明了,行动力自然就上来了。如何活在当下?具体到人、到事,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都充满个性化的具体意义和价值。(摘自当时的零秒思考)
老妈总说我和老弟,整天想的东西都不接地气,这些她自然是不知道的,但我向往的东西等我做出来,她估计就懂了,不过在这之前,还是得先解决面包牛奶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