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晚上你陪我去电影院看电影吧。”
“为什么要去电影院呢?在家看电脑不行吗?现在电脑上什么不能看?”
“今天是我投资的电影首映日,所以我想去看看他们拍成什么样了?看看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关心这部电影。”
“你投资的电影?什么电影?哪方面的?”
“是啊,这部电影因为资金问题停止拍摄,在网上发起众筹,我资助了50元。电影名称:二十二,讲的是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我带着好奇、惊奇的心情陪着女儿早早到了电影院。
电影开始前女儿让我看了《三十二》,随着电影故事的推进,我明白原来这个数字是慰安妇生存的人数。拍摄韦绍兰老人和她的“日本儿子”时,慰安妇生存人数是32人。
三十二讲述的是韦绍兰老人在被侵害后,她逃回了家。
丈夫没有因为她的遭遇而嫌弃她,接纳她,并且让她生下了日本人的孩子。
一起养育着这个孩子。但是这孩子因为混血的身份,他一直被人嫌弃甚至耻笑,兄弟不认,同村人欺负他,年近70,却无人愿嫁,只能做单身汉。和母亲陪伴一生。
他们本是受害者,却变成了转嫁仇恨的对象。
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妇”纪念日。电影选择在这天首映有着非凡的含义。
在电影首映的前两天,其中一位老人家黄有良去世。
电影《二十二》是从一场葬礼开始,又在葬礼中结束。
本片以2014年中国内地幸存的22位“慰安妇”的遭遇作为大背景,以个别老人和长期关爱她们的个体人员的口述,串联展现出她们的生活现状。全片无解说、无历史画面,音乐仅片尾响起,旨在尽量客观记录。
影片中拍摄者可以和22位老人亲切交谈,提起当年的事情,很多阿婆会说起自己的往事,说着当时的经历,说着逃回家后丈夫的安慰,说着父母的难过。但说着说着所有老人都是一个表情,心痛的感觉表现在脸上,眉头紧促,捂着胸口,那种痛楚的表情实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到最后,几乎每个老人都会这么说:我说完了,不说了,我说得不舒服。
影片最感人的一幕是:电影中出现了一位志愿者。正如千千万万中的志愿者一样,她每个月去照看阿婆,聊天做饭讲故事。在得知阿婆去世之后,她背对着镜头哭泣。那么悲伤,那么真实。后来才知道,她是一个日本留学生。
她的身份,让人对她肃然起敬,更没有了国度之间的芥蒂。
她说,有一天她给阿婆看了一本书,书中有日本人的照片。
本以为阿婆会有着极其的痛恨。
可阿婆只是笑着说:他们没有了以前的胡子。
这是一位阿婆说的话:希望中日友好,不要再有战争。
没有一丝愤恨。却让人痛哭流涕。
不嗔不怒不怨不恨,正如郭柯导演说的,走不出历史的是我们。
以歌报之世界
影片出现最多的,就是这些阿婆的笑容,还有她们的歌声。
她们唱着记忆里的歌谣:“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
阿婆说,“这个世界真好,吃野菜都要留出命来看。”
她们竟然说,“这个世界真好”。
世界以痛吻她,她却选择报之以歌。
她们那么平和,那么乐观,明明那么苦的生活,却觉得这个世界很美,要活着看下去。
除了震撼、愧疚,我不知道应该有什么想法。
在影院中所有的人整场没有一个挪动位置,两个小时的时间都没有上厕所的,我旁边有一位年轻的女士,快到最后时接到家人电话,说孩子哭闹,她呜咽着:“说快看完了,等看完吧。”
我女儿一直在旁边抽泣,或许是年龄的缘故,我没有过多的悲伤,只愿这些老人家能善始善终。
过后我又搜集了关于慰安妇的资料:
慰安妇,是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强征的随军性奴隶,中韩历史学者认为主要是通过诱骗和强迫。大部分慰安妇来自中国、朝鲜半岛(朝鲜日治时期)、日本本土、日据台湾,也有许多琉球、东南亚、荷兰等地的女性,其中在日本本土召集的慰安妇又被称为女子挺身队。
1996年联合国曾就日军慰安妇问题出台报告,将慰安妇制度认定为性奴隶[1] 制度。2012年12月6日,中国历史学者在举行的《南京大屠杀全史》出版发布会上提出,应将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强征的中国、朝鲜(二战期间朝鲜属于日本的一部分[2-4] )等国的“慰安妇”改称为“性奴隶”。
2015年12月1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对公众开放。这是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旧址,也是唯一一处被在世慰安妇指认过的慰安所建筑。[5]
2015年12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慰安妇问题向韩国道歉。 2016年5月31日,来自中国、韩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组织再次发起“慰安妇”资料申请“世界记忆名录”遗产登记。2017年中国关于慰安妇的线下的电影《二十二》上映。
二十二 二十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