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宰我信道不笃,忧为仁所陷害,故曾经就此问题和孔子做过交流(见论语)。这种问题,是关乎每个人的生死问题。在关键时刻,是为仁还是为利,是投降还是战斗,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特别是在乱世,对立冲突的选择更为突出。
人固然可以以一些崇高的理由驱使,来到了事发现场。(君子可逝也)
但是,难道他们会做、应该做出无谓的牺牲吗?(不可陷也)比如,连水都不熟悉,扑通一声就跳下去,人救不上来,瞬间又失去一条生命?
跳井救人,充分显示出一个人的牺牲奉献精神(可欺也,即宋儒所解释的诳之以理之所有,我们身陷于“诳之以理之所有”的时候太多了!可是,若“从之于井,真能救之吗”(不可罔也,即宋儒所解释的谓昧之以理之所无。)
冯道,生长在兵荒马乱的五代十国,他和一群人遭遇了共同的人生问题:"是光荣赴死?还是苟且活下去?活又怎么个活法?命运的安排,到了抉择时刻。自古及今,这样的场景,无数次重复出现。
冯道的诗把他的心迹表露无疑“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在兵荒马乱的时代,有多少人能心中一直飘扬一面坚信“天道”的红旗?真没有多少人能做到。
之二:
个人认为,冯道,是可以学习的,但一不小心就学成了"贼,"却丢失了冯道的"潔靜精微"而冯道的"潔靜精微"却又来源于他自称的"但教方寸无诸恶"方寸即指心。
读论语,请注意一个关键概念“时”
人人都说“学而时习之”的时,是时常的时,那是大谬,是时机的时。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的时。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那么时习,就变成时用,就是一做出来,就能显示出做的效用。这种产生社会政治经济价值的“学而时习之”还怎么可能“不悦”?
“时”的含义,焦循《论语补疏》解释最为精当。
孔子是以时教: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时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时也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时也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时也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时也
焦循是清代易学大家,易是最讲究"时"的,时是和凶吉悔咎牵扯在一起的.我们再来看礼记里的一句话:"《易》之失,賊"那么就明白,一个人如果处处讲究"时,讲究"“事当务实。”是不是给人感觉"靠不住"?
潔靜精微,《易》教也.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礼记>
因此,谈冯道,那方寸之间,才是关键,是支撑他度过漫长的动荡岁月,一步步,部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关键
有此,人生,便不孤独.便充满自信: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之三: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在乱做一团的五代十国,接受孔子教育的冯道,牢记并实践这一条,终于使他迎来这么一天:别人说同样的话,将面临杀头命运,而他却成为很多军阀也想听听意见的长乐老人。籍此,冯道终能发挥引导作用,否则徒招杀身之祸!
论语这句话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一样成立吗:别人说同样的话,也许会被直接否决,而取得别人信任的人将成为别人也想听听意见的朋友。
他说,那天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他已经死了。他还说,在这个年代,死,很容易。活着的,更难!--------电影《投名状》
有点感慨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