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
引自百度百科: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宰相。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这位冯道先生,被北宋的欧阳修骂为“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这个好理解,在儒家礼教的伦理规范下,尤其是像欧阳修,司马光这样的饱学之士,忠臣孝子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容不得任何侵犯的为人根基。这是当年的普世价值,就像我们今天的人人平等一样,容不得任何的冒犯。
可我们现代人看冯道先生,那就是另外一番感触了。有些人打趣地称呼冯道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经理人”。不说别的,就说一个人能在乱世当中做到这些事情,起码他是一个极富有魅力,极为能干,甚至可以称之为智慧的人。显然,他老人家要比声嘶力竭地批评他的欧阳修和司马光高出不少。遍观中国史,像冯道这样的人几乎找不出第二个来,完全可以这么说,他的人生就是一个传奇。
他的个人经历我就不细说了,因为显然说起来会非常复杂,影响我们对他的认识。我们就找一些他人生中发生的诸多事情来品位,或者说学习一番,看看我们能得到些什么。
据记载,冯道出身于耕读之家,年轻时品行淳厚,勤奋好学,且能安于清贫。他平时除奉养双亲外,只以读书为乐事,即使大雪拥户、尘垢满席,也能安然如故。以我个人的理解,冯道属于那种孔夫子讲得“生而知之上也”的那一类人,他基本上属于天才一类的人物。他性情的平和散淡几乎都是天性。宠辱不惊对于普通人而言修炼一生也难以达成,对他好像就是自然而然地事情。很那想象,没有这种天性纯良的素质,怎么和那么多的人,尤其是那么多的君主们打交道,还能赢得他们的无上尊崇。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1,性情宽厚
后唐时期,工部侍郎任赞曾在背后讥讽冯道道:“冯道如果走得急了,准要从他身上掉下一本《兔园册》来。”《兔园册》是当时私塾教授学童的课本,因内容肤浅,常受士大夫轻视,而任赞显然是在讥讽冯道的学识浅薄。冯道得知后,并未动怒,只是召任赞前来,对他道:“《兔园册》是由著名儒者编撰的,内容丰富,并非浅薄之作。现在的读书人,只知欣赏科举文场的俏丽词句,用以窃取功名利禄和公卿高位,那才是真正的浅薄!”任赞大愧。
2,贵而不骄
梁晋争霸时,冯道也随军出征,住在茅草屋中,连床席都没有,就睡在一捆喂马用的干草上。他用自己的俸禄备办饮食,与仆役们同锅吃饭。有的将领将掠得的美女送给他,他退却不掉,便将美女安排在别室之中,然后再寻访她们的主人,将其送还。
冯道在景城守父孝时,正逢灾荒。他将家财赈救乡里,亲自耕田砍柴。同乡中如有土地荒芜或无力耕作者,冯道都会在夜里偷偷去为其耕种。主人得知后登门致谢,他却感到没有什么值得别人感谢的地方。
3,事当务实
潞王造反时,唐闵帝弃京城而逃。冯道正要入朝,闻听闵帝出逃,便欲返回家中。李愚道:“天子出走,我们并未参与谋划。如今太后还在宫中,我们应到中书省,让小黄门去探取太后意见,然后再回自己宅第,这是人臣大义!”冯道道:“主上失守社稷,国家已无君主。我们作为人臣,只能侍奉君主,没有君主便入宫城,恐怕不合适。再说,潞王已经到处张贴榜文,大事如何,尚不可知,我等不如回去听候命令。”说完便回府而去。
4,戏谑和凝
冯道与和凝同在政事堂。一日,和凝问冯道:“你新买的靴子多少钱?”冯道抬起左脚,道:“九百。”和凝回头便训斥小吏道:“我的靴子为什么花了一千八?”为此责骂了好长时间。这时冯道又慢慢抬起右脚,道:“这只也是九百。”满堂无不大笑。
摘抄了几段冯道的轶事。冯道貌似也就是做了一些很平常的事情,可殊不知,歌词里唱到,平平淡淡才是真,厚道,本分,为别人着想,再加上一点幽默感,这就是冯道做到的一切。你和我似乎偶尔也能做到一些,可是冯道先生人家是在四朝为相的情况下,就是说在四个不同的国家里出任国务院总理的情况下做到的。这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用今天时髦的话讲,心里不干净,没有信仰和追求的人不可能数十年如一日的心安理得地过日子。这可能就是冯道真正的魅力。如果要再加一点对他的赞誉的话,那就是冯道先生非常具有现代性,他具有一些古人很难具备的超越教条的能力,这可能也是他在我们现代人眼中特别亲切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