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闺蜜佩生了二宝。我去看望她月子,侍侯月子的是她妈妈。佩妈看到我很高兴,不知不觉聊起来孩子的教育,我谈到我两个孩子一年的学习费用,然后佩妈说:“哎呀,你爸爸妈妈,在你们那时候,舍不得给你们花钱上这么好的学校。”我觉得,不对啊,我的爸爸妈妈,那时候也是超出了他的能力,给我们兄妹五个上学的,虽然我是初中毕业后就出去打工了,但是,在贫困的家庭下,父母也是竭力培养我们上学了。
在那贫困的年代,大哥大姐还是上完了小学,虽然学费都是外婆赞助的,但是,父亲没有反对大哥,大姐读书,没让他们早早地下地干活,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那个时候,孩子都是一个劳动力;与大哥,大姐,同龄的村民,也没有几个人是上完了小学,基本是上了一年级就辍学了,大哥大姐还是撑到了小学毕业。大哥大姐是他们同龄人仅有的小学毕业。
二哥,是在我小姨的帮助下,在隔壁县,一所小学里上的。那时小姨,小姨夫都在那所小学里教书,当然我二哥直接托给他们照顾了。后来二哥也考上了那个镇的最好初中,虽然在初中还没毕业的时候,家里房子被台风刮跑了,我们家一下子又返贫了,二哥还没来得及去考高中,初中就辍学了,而在二哥的同龄里,村里一共才两人上了初中,爸爸现在还在念:如果不是那年房子被台风刮了,二哥肯定也上了大学的,跟他一起的那个同学,成绩没二哥好,后来都包分配,铁饭碗了。而其它同龄人却是早早地干活了,有些连小学都没毕业,更不用提上初中了。二哥是村里同龄人中的第二个初中毕业的。
小哥上完小学的时候,就到我们镇上上初中,那时父亲嫌弃学区内的初中不怎么好,于是托人让小哥上了镇上初中。小哥上完初中的时候,他填志愿的时候填了技术学校,想学门手艺。然而等他的中考成绩出来的时候,老师说他的成绩上普通高中绰绰有余,希望他能考大学。但小哥已经填了技术学校,于是父亲给他多花了一笔钱,转到了普通高中。小哥上高中的时候,我刚好上初一。那时候我们家的家庭情况,刚刚缓过来,家里基本没有欠债了。
我的初中也不在学区内上的,是在另个一个乡中学里上的,以前的乡中学,常常有黑马的,这所中学的学生考上了市重点高中的有好多,我们村里也有人在那里上,最后考上了浙江大学。在我那一届的时候,我们班里甚至有从镇上来的学生,那届学生也是最多的,七个班。(现在在私立学校的冲击下,这所学校一届只有两个班。比起那些已经撤并掉的乡中学,这所学校还是不错的存在。)
那时候,我们学区外的学生上这中学还要另外交借读费,300块钱。而那时的学费,一学期才一百块。那时,我闺蜜佩的爸爸在村里很有名望的。在我们小学毕业的时候,佩爸将我与佩等四位发小一起弄到这所初中。
我想,我现在对孩子的学校挑选什么一点也不反对,可能就在我们那时,全家人都在择校中学习长大的,有点关系。在贫困时期里,我们还能择校,不是爸爸的功劳吗?
在那贫困的时候,我家的学费都是爸爸向一位抓小猪仔卖的老人借的。那位老人,只要我爸开口说是借钱给几个孩子读书,他就马上把钱借给我爸。后来那位老人去世后,我哥他们都赶过来送了他一程。
也许很多朋友不了解,父母都没让一个小孩上大学,怎么还说他们最支持我们学习读书呢,不应该要砸锅卖铁让我们读书吗?我们不继续上学,都是我们自己放弃的,因为我们觉得家庭承担不起我们的学费,我们可以通过另外一条路成长的。虽然命运不一样,但是比起某些人,还是强些的。
跟我爸同年龄的一位老人,他家也是三儿两女,但是他家没有一个孩子小学毕业了,都是早早地出去干活,贴补家用的,老人老了没人养不说,他们的儿子自己养自己都困难了,家里留下的屋子,村委帮忙,其中一个儿子娶了一个比较有钱的女人,女人过来将房子盖起来,老大因为孩子多,赚钱不够花,只好自杀了,村委里的老人们到处募捐,凑钱给他们家办白事,剩下的钱,让老大媳妇办了一个小作坊,养一家人。其它几个儿子也是普通地过日子,幸亏他们的孩子们都没有择校的,公办学校都是免费的,开支费用勉强过去的。老大家的女儿连初中也没上完,出去打工了。老人的两个女儿与娘家也断绝关系了,不知道过得如何,反正那位老人的第三代中还没有一个人读过高中的。
只有对比,才会显得我爸当初借钱让我们上点学是多么明智的决定,在爸爸的第三代里,现在就有五个大学生了,还有几个都在择校上的好学校,我们那时没上完的学,我们的孩子帮我们继续了。村人们说我们家都是读书人啊,常说如果那时我们家稍有点钱的话,我们现在的生活肯定更强的啊,尽管如此,我爸我妈现在在村里也是很受人羡慕的啦,儿子办厂,子女们都有事做,三个儿子盖的房子共有九间七层,带电梯,老两口住着独门独户的两间两层,屋后种葡萄,菜的,日子过得很是享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