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尝试写 一篇读书笔记,不知如何写。去查资料又翻看别人写的范文,还是没头绪。思考了一个下午,又写了好多次开头,都觉得不对又删除。不断写又不断删除,折腾了一下午。最后终于晚上花了几个小时写成了初稿。又不断修改几次,虽然不是很满意,但是依靠自己如今的能力也只能悟到这种程度。
但是我也用心了,还很认真,对自己还算满意,对文章也多少满意。
结果发文的时候既然被锁了,只能自己可见。为什么被锁,自然是因为里面提到一些关于政治和新闻的敏感话题和词语。当时看到“锁”的那个字特别不舒服、郁闷。感觉自己付出的这么几个小时的时间和思考的心血都浪费了,被否定了,甚是可惜。瞬间开始怀疑做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这个念头产生后我就认为真的是这样了。要是修改去掉那些敏感话题后,是可以不锁了。但是我修改两次后发现没有了它们,它就没有了我想表达的灵魂;没有了它们,我这几个小时的心血和思考才真的被浪费了。我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到的正是它们。
于是不准备再修改,但是很郁闷。
转念一想,我写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整理自己在这本书中学到的知识和引发自己思考的问题吗。就是它们让我把一本书读厚,也是它们让我积累知识和智慧。
又问自己,自己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现在给自己的写作定位是“认真写作,自我完成。”
那是写作的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自然是在写作的过程中重要,在这写作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整理了自己凌乱的知识结构。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件我不会又不想做还很不愿意做的事(一遇到困难就逃避是我的特性)。但是,我逼着自己去查资料,去完成这件事情,克服那个逃避困难的个性。这样,我就战胜了自己一次,我就多了一分自信。如果每次我都有这样做事的态度和意志力,我就会完全战胜自己这个坏习惯,培养出新的自己想要的好习惯。
我要自己认真写作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战胜自己随意写作的习惯吗?这个目的在这个写的过程中已经达到了。至于结果就是它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凝聚了我的心血和精神。它对我来说已经产生了重要的价值。
能不能公开,能不能让别人看到,这已经变得次要。
这样理性的分析后,心里豁然开朗,一片光明。
锁和不锁已经变成一样。有没有人看已经变成一样。
第二天我又修改了两次,阅读几次,把自己昨日未曾发现的问题和未思考到的观点又加了进去。看来修改一篇文章不是一时修改就可以的。今天和明天看不一样,一个月后和看一年后看又不一样。这就是不断润色和加工的意境吧。
这次锁文对我是一个很好的“心即理,事上练”的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按照自己良知行事,外面世界就不会那么复杂,一切变得简单。自然就不会有那些无谓的烦恼。
锁文事件,还让自己检验到自己写作目标的纯粹和坚定性。按照自己定下的标准“认真”写就够了。这样我突然就心里很轻松,文字也更加自由,也写得更加认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