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这个剧变的时代,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容易被社会淘汰,下面我总接了几个值得大家用一生去学习的能力。
一:分析能力
我大学学的是计算机,当然必不可少的课程就是学习编程语言。一开始接触,可以用一脸的蒙逼来表达我的感受。晦涩的专业术语,复杂的逻辑算法不知道“残害”的多少学习计算机小童鞋的心灵。很多人感慨学习计算机语言不会就是去当的苦逼的码农,学习这些有啥意思。还不如来个实际的,像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啥的,就算是学个会计也比这强。但是掌握编程语言带来的好处绝不仅限于会编程,学习它是因为它会教你怎么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它会教你以大化小,比如将大问题切分成小问题,然后解决;如何能把一个复杂的系统简化,更清晰明了地分析计算,这是未来世界人必须具备的能力。谷歌CEO埃里克 施密特说:“很明显,现代人最需要培养的技能是分析能力。人们做的大部分是将被电脑所取代,但是人会管理电脑,因此分析能力绝不会过时。
二:博雅教育
美国常春藤大学向来奉行“博雅教育”。中国也在模仿,但只是学个形式,骨子里还是老一套机械式的教学和管理。在斯坦福大学学生必须在9个领域完成必修课,包括文化与思想,自然科学,科技与实用科技,文学与艺术,哲学,社会学科与宗教思想。其他的常春藤学校也是如此。博雅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如何思考”,因为思考比思考的问题本身更重要。现在大学还是过于强调文理科,强调专业性。但是大学真正应该做的是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融通。就像一直强调知识大融通的爱德华·威尔逊所说:“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具备回答一下问题的能力:科学和人文的关系是什么?这个关联对增进人类的福祉有什么重要性?同时那些公众知识分子和政客,也必须能够回答上述问题。因为每天困扰人类的问题,比如种族纠纷,人口过多,环保,军备增加等等问题,都需要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融通才能解决。只有当我们跨越各个领域的边界时,才能对真实世界产生清晰的看法,而不是很片面的看待问题。”所以大学所做的重点是需要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科学和文学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构建一个没有学科对立的世界。知识学科在分立后必然会迎来大通融,因为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
三:外语学习
如果学习外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未免也太可惜,太庸俗。一门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学习外语目的就是窥探另一种文化,也可以说另一个文明史。一门语言也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学习一种语言也就是掌握另一个思考世界的思维工具。所以,学习外语并不是为了考试那么简单。我喜欢欧洲历史古城--佛罗伦萨。以后有机会可以走在那座古城的路上,去感受那历史的古韵,因为很可能你走的路已经存在了上千年。所以,我想好好学英语,可以在欧洲旅游时,与那古城的人攀谈,最直接的去了解这座城的历史。我相信,一门语言的学习,如果你赋予它重大意义的话,学习的愿景就不会那么单调和功利。学习一门语言,就相当于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四:批判性思考
我最开始想说,这个世界并不存在永恒的真理。真理只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自洽,即符合逻辑不能被伪证而已。但是科技,文化,思想的发展都是“真理”别不断伪证的过程。所以要不断让自己反省,发现自己那些固有的认识正是需要不断被刺破和需要颠覆认知。国外教育很注重批判性思考的学习,以怀疑的态度去面对一切新接触的知识和信息。它们不强调有正确答案,特别是在人文领域,因为不存在正确答案和真理。可是中国却恰恰相反,过于强调权威,一切权威都是正确的,不可颠覆的。我们从小被正确答案深深的祸害,因为它在我们脑子里植入了权威的概念。中国的学生害怕去发言,因为他们怕说错,怕跟正确答案不一样。我们从小就受这种教育的熏陶。长大以后进入职场,我会也习惯性的不去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知识管理
我想,每个人都会对知识产生焦虑。不是因为输入的太少,而是输入的太多,但对自己没有产生实质的效果,生活依旧像从前一样。我们要了解,我们每天所吸收的大多是信息,而不是知识。只有将信息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这样的能力迁移到新的场景去解决问题。此时的信息才可以变成知识,而不是一些堆砌的数据,毫无利用价值。但是还有一点,当我们学习了大量的知识以后,会发现其实底层思维和最基本的规律就那么几个。大道至简,如果我们掌握的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掌握了各个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我们便获得了通用能力。获得通用能力,提升认知效率是必须的过程。要对底层的重要概念进行重复,深入的刻意训练,直到透彻理解。同时,学习在于不断追问事实,发现自己和别人固有做法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心智能力,让自己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更相符合,从而具备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有人说:“知道了那么多,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道理我们都懂,但是真正去践行的人又有多少?我们只有去不断的反思实践,才可以不断增强我们以上所说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