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第一章第十节,旨在分析与人类学,心理学,生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第一章第十节,旨在分析与人类学,心理学,生

作者: 买烤鱼 | 来源:发表于2022-04-24 21:03 被阅读0次

    一旦正面描绘出某种研究的课题,指出不得使用的描述方法就具有相当的重要性,虽然关于不得做什么的讨论常易流于无所收货。我们应当指出迄今为止以此在为目标的提问与探索虽然在事实方面大有收获,但错失了真正的哲学问题(说之前讨论人的存在的文章聚焦点不对,没有从根本的哲学方面提供思考)。而只要他们坚持这样错失哲学问题,就不可要求他们就能够去成就他们根本上为之努力的事业(有点自夸)。把生存论分析同人类学,心理学和生物学区分开来,这件事情根本上只是存在论上的问题。从科学理论上进行这种划分必然是不充分的(科学求实证,哲学求根据和意义,提供方法论。任何人文科学的基础必然追溯到哲学,需要哲学提供理论基石)。这只需指出一点即可说明,当今之时上述各学科的科学结构并非促进这些学科的工作者的科学态度极端的成问题。他们需要新的动力,而这种新动力只能来自存在论问题的提法。

    ——高屋建瓴,从思考问题的提出这个根源上藐视科学。


    从历史角度着眼,生存论分析的意图就更加清楚了,人们把对我思故我在这一近代哲学发问的出发点的揭示归功于笛卡尔。而笛卡尔在某种限度内探索了自我的认识。尽管我在被设定为同我思一样源始的,笛卡尔却一任我在完全不经讨论。生存论分析将对我在的提问提出存在论的询问。只有规定了我在的存在,才能够把捉我思的存在方式。

    ——批判笛卡尔不彻底,不讨论我存在。应该反过来,我在故我思。我在是此在,是根本,我思是存在方式。还可以我唱,我跳故我在。


    当然这样从历史角度把生存论分析的意图加以例解也会使人误入歧途(心得:学习前人的研究容易形成思维惯性,需要从逻辑原点思考批判)。分析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指明:从首先给定的“”和主体入手,就会完全错失存在的现象上的情形(指明歧途)。尽管人们可以在存在者层次上起劲反对灵魂实体或意识的物质化这类东西。但任何主体观念在存在论上都依然共同设置 x(希腊文单词,意思是处在形象之下的可见的东西,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质料,用来与形式相对。这个词是哲学最重要概念之一,包括实体,主体,主词等含义。海氏认为传统哲学始终没有揭示出这一概念作为主体之根据的本意)这个假定(质疑之前哲学存在论的出发点)。

    因为物性本身的存在论渊源还有待查明,所以我们可以问一下:我们究竟应当如何正面领会主体、灵魂、意识,精神、人格这类东西的非物质化的存在?这些名称全都称谓着确定的、可以成形的现象领域(需要正面非物性的存在)。引人注目的是,使用这些名称的时候,总仿佛无须询问如此表明的存在者的存在(不彻底性使用已有概念)。所以我们避免使用这些名称,就像避免使用生命与人这类词来标识我们自己所是的那样存在着一样,这可不是拘泥于术语。

    ——前人讨论主体灵魂,意识,精神,人格等非物质化概念也没有正面领会它们本身。不彻底性为海氏留出空间。


    另一方面,如果对生命哲学的倾向领会得正确,那么在一切科学的严肃的生命哲学倾向中都未经明言地有一种领会此在的存在的倾向,但生命本身却没有作为一种存在方式在存在论上成为问题,这始终是很明显的,而且这就是生命哲学的根本缺陷。

    ——生命哲学缺陷。按道理生命哲学应该把存在者的存在当做问题,结果没这么去做。


    狄尔泰的研究是由不断追问生命得到激励的。他从生命本身的整体出发,试图依照生命体验的结构网络与发展网络来领会这种生命的体验。他的精神科学的心理学不愿再遵循心理元素与心理原则制定方向。不愿再拼凑起灵魂生命:这种心理学毋宁以生命整体及其诸形态为鹄的(不了解狄尔泰和心理学,感觉说他心理学不走寻常路,走整体路线)。

    不过不应在这里寻找这种精神科学的心理学在哲学上的中肯处。中肯处在于迪尔泰在做这一切的时候,首先踏上了通往追问生命的途程。诚然,即使在这里也极为强烈的表现了他对问题提法的限度,以及这种问题提法不得不介意达乎言辞的那种概念方式的限度(先表扬一下狄尔泰走向哲学,但又从问题提法限度出发狠狠地歧视狄尔泰,同时也等于在蔑视心理学在存在论上的无助。)

    不过所有迪尔泰和柏格森规定下来的人格主义流派,所有哲学人类学倾向也都同他们一道置之于这些限度(歧视人格主义有限度)。即使原则上更为透彻的现象学人格阐释也不曾进入此在的存在问题这一维度。尽管胡塞尔和舍勒在问题的提法和处理方面在世界观的倾向上大相径庭。但他们的人格阐释在否定方面却是一致的,他们都不再提人格存在本身的问题

    ——忽略存在者存在或人格存在这个问题,扩大蔑视所有人类学。

    我们选舍勒的阐释为例,这不仅因为它的阐释有文献可查,而且还因为他明确强调其本然的人格存在,他把行动特有的存在同一切心理的东西划分开来,试图通过这种途径规定人格的存在(把人的行动从心理学去除,不懂心理学)。在舍乐看来,我们绝不可把人格设想为一物或一实体,人格“毋宁是直接被共同体验的生命体验之统一,而不是直接被体验的东西之后或之外的某种设想出来的物”(人格和行动一样,在体验中把握,而不是行动之外的东西)。人格不是任何物质实体性质的存在,而且人格的存在也不会消解为具有某种规律性的理性行为的主体。

    ——不判断海氏批判的对不对,从下一段看出他赞同人格和行为的非对象性。何为对象化?待解决。


    人格不是物,不是实体,不是对象。这里所强调的就是胡塞尔提示的东西,他要求为人格的统一提供一种建构。他本质上不同于使自然物得以统一的建构(此在和现成存在的建构方式肯定不是一样的)。舍勒把他就人格所说的话也用于表达行为:“但一件行为也绝不是一个对象,因为行为只在过程中被体验。在反省中被给予,而这是属于行为存在的本质的(难道非对象化就是说无法静态客观把握?)。”行为是某种非心理的东西,人格的本质就在于他只生存于意向性行为的施行过程之中,所以人格在本质上不是对象。任何心理客观化,也就是说,任何把行为把捉为某种心理的东西的做法,都等于非人格化。无论如何人格都是作为意向性行为的施行者被给予的,而意向性行为则通过某种意义的统一联系在一起(人格不应该被心理学客观化,被非人格化。人格是意向性行为的施行者)。所以心理存在同人格存在毫不相干,行为被施行,人格是行为的施行者。但“施行”的存在论意义是什么?应当如何在存在论上正面规定人格的存在方式?(这两个问题,等待日后读完本书再解答)不过问题的关键还不止于此。

    问题指向整个人的存在——这个人惯常被把捉为肉体,灵魂,精神的统一。某些探索工作可以分别把肉体,灵魂,精神作为自己的课题加以解决,所以他们又称谓着那些特定的现象领域。在某种限度内,这些现象在存在论上的无规定性也许无关宏旨。但若我们问的是人的存在,那么却不可能靠把肉体,灵魂,精神的存在方式加在一起就算出这种存在来。何况上述各种存在方式本身还有待规定。而且即使以相加的方式来进行存在论尝试,也一定把整体存在的某种现象设为前提了。是什么遮掩了或误导了此在存在的原则性问题?因为人们始终遵循古代的和基督教的人类学来制定方向。连人格主义与生命哲学都没有看出这种人类学存在论基础是不充分的。传统人类学有两个要点:

    ——传统势力太顽固,循规蹈矩把各科知识做机械叠加没有技术难度的事,海氏不屑这么做,一定要从哲学入手另辟蹊径。探究逻辑原点,推翻整座大厦。


    第一点,亚氏说人是理性的动物。这里人的存在方式是在现成存在和摆在那里这种意义上加以领会的。理性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禀赋,但它的存在方式仍然晦暗不明。

    ——批判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理性的存在方式。理性指人的思维符合逻辑,至于存在方式,亚氏肯定没有思考过。


    第二点,规定人的存在和本质的另一条,直到线索是神学的线索。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但正如上帝的存在,在存在论上是借助古代存在论得到解释那样(神学线索说了等于没说,只是下断论)。近代以来基督教所做的定义渐渐非神学化,人是某种超出他自身的东西(是说人要神化)。按照这一超越观念,人不止于一种理智的东西,这种超越观念从通过各种各样变形,发挥作用。(省去一些文字引用,说人的神化)。

    ——宗教不是哲学,不会给出论证。逻辑原点本身就站不住。


    希腊的定义与神学的指导线索是同传统人类学紧密相关的两个源头。他们表明在谈到人这种存在者的本质规定的时候,始终遗忘了这种存在者的存在问题(芭比球了,被海氏歧视),人们毋宁是把这种存在的理解为不言而喻的,其意义等于其他受造物的现成存在(把人与非人一样)。在近代人类学中,那两条指导线索又同从意识、体验网络等出发的方法纠缠在一起。但只要x本身在存在论上也还未经规定或未经名言的,又被当做某种不言而喻的给予的东西接受下来。只要这种东西的存在不成为问题,人类学的问题的提法在其决定性的存在论基础上,就仍然是未经规定的。

    ——海氏考察许多科学神学,得意于自己的独创性,一招鲜吃遍天。


    上面这些话对心理学也同样有效(一招鲜)。如今已不难看清心理学所具有的人类学倾向,即使人们把心理学和人类学合建为普通的生物学,也仍然弥补不了他们所缺乏的存在的基础。生命自有其存在方式,但本质上只有在此在中才能通达他。生命的存在论是通过褫夺性的解释来进行的,这种存在论所规定的是:如果有某种还有生命的东西能够存在,那他一定会是什么东西(此处应纠正为,存在论规定必须存在的此在,以便解释其他生物的存在方式)。生命既不是某种纯粹的现成存在,也不是此在。另一方面把此在看作为生命和任何别的东西绝不能使存在在存在路上得到规定。

    ——荣格死于1961,海德格尔死于1976,拉康死于1981,同时代的人,海德格尔和他们关系应该不咋地。


    我们只出人类学,心理学和生物学都不曾为我们自己所示的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方式问题提供出意义明确的在存在论上加以充分论证的答案,但这绝不是在评判这些学科的市政工作。不过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不断的意识到事后从经验材料中得出的假说。绝不可能开展出这些学科的存在论基础,倒不如说我们还在收集经验材料的时候存在论基础却也总已经在此了,施政研究看不见这种基础,把这种基础当做不言而喻的。但这却并不证明存在论基础不是基本的东西也不能证明。存在论基础不比市政科学任何一个论题更为根本的意义成为问题。

    ——太单纯,有“女人”记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第一章第十节,旨在分析与人类学,心理学,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ea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