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
全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从曾侍郎回家奔丧说起,到整个人生结束,是很好的传记类的历史小说。对曾的描述入木三分,既有他的道德文章,又有他的心机暗算。除了主人公,对其他配角罗泽南,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杨载福,曾国荃,官文,鲍超,李臣典,慈禧,康福,康禄,石达开,李秀成,赵烈文,薛福成,容闳等诸多人物也形象深刻。对于清末的吏治,风土人情,吃喝玩乐也都多有涉及,读完后很想再读读左宗棠,李鸿章的传记。
故事梗概:
-
奔丧遇险:曾母去世,曾国藩回家奔丧。路上举荐了见义勇为的杨载福;康福地摊摆棋为生,也跟随了曾氏,在曾氏被太平军抓到后救了曾氏一命,而其弟康禄却已经投了太平军。
-
长沙激战:太平军攻向长沙,情势危急。江忠源向新任巡抚张亮基推荐左宗棠,左成为张的幕僚指导守城。虽然绿营不堪大用,但西王萧朝贵战死,太平军也志不在此,转向他方,长沙之围解除。
-
墨绖出山:曾国藩对于是否出山办团练顾虑重重,先有唐鉴密保,再有陈敷以风水相面说之,后有郭嵩焘以恭王,肃顺等人保举相告,最终打消顾虑奉旨和父命出山主持湖南团练。
-
天王定都:太平天国进了金陵,洪秀全做了三件事:定都天京,设置朝拜,开科取士,之后就进入享福模式。一切事务皆听东王府。东王为人勤奋且有心机,办事井井有条。但是在北伐,西征这些重大决策上已显露私心。蒸蒸日上的太平天国在关键阶段隐藏危机。
-
初办团练:初期提拔了一批人,和张亮基合作愉快。不久,骆秉章回来,比较懦弱,慢慢接受不了曾国藩雷厉风行的风格。之后团练兵和绿营兵矛盾渐渐公开。对长沙官场失望的曾决定去衡州。
-
衡州练勇:来衡州如游龙在天,可以安心施展。拜访了王船山后人得赠宝剑;办水师招揽了彭玉麟;水盗申名标也被杨载福收在麾下,水军一时有曾家军的感觉。而同时,太平军进展迅猛,西征已攻到武昌,江忠源也战死。
-
靖港惨败:朝廷命湘勇出战,曾国藩异常兴奋,畅享大展鸿图。连夜亲写檄文,不料先输一阵,又在靖港中了敌人引蛇出洞之计,大败。自杀时被康福救出,后左宗棠湘江边骂醒曾。所幸塔其布等人在湘潭大捷。朝廷大力嘉赏,官场又各种拍马屁。之后,胡林翼来投。
-
攻取武昌:派彭玉麟等人为内应,攻下武昌。朝廷虽大大奖赏,却派了满族大臣监视。
-
田镇大捷:曾国藩帅部沿江东下,对峙于田镇附近。太平军以铁链锁住大江,在先输几场后,湘军先攻陆路,再强攻水路,田镇大捷。同时,彭玉麟和杨国栋的才女妹子结秦晋之好。穿插讲了曾国藩发迹史,多亏了当朝大学士穆尚阿赏识提拔,“国藩”也是穆尚阿赠的,后来他在道光驾崩前被提拔为二品。之前派去京师打探消息的康福回来,方得知汉人不被朝廷信任的确据,曾国藩诚惶诚恐。
-
江西受困:沿江与太平军对峙于九江附近,太平军在石达开,林启荣率领下两次大败曾国藩,局面甚是危急。不幸的是手下两员大将塔其布病重暴毙,罗泽南带兵去夺武昌,曾极度苦闷。然而天京事变发生,太平天国内哄,得了喘息之机,不过太平军还是占上风。罗泽南进攻武昌战死,郭嵩焘去浙江贩盐无功而返心灰意冷也准备回京。曾国藩意识到外人毕竟不可靠,必须依赖六弟国华,九弟国荃。而大后方向来不稳。京师里权臣因为汉人身份屡屡怀疑曾,地方上因粮饷弹劾了前巡抚,又因贩盐动了新巡抚的蛋糕,互相交恶。在皇上派的满族监视大臣准备弹劾曾时,曾先下手,神不知鬼不觉在巡抚砸门暗杀了这位“钦差”。这时,噩耗传来,曾父去世,三兄弟回家奔丧。
-
进军皖中:曾国藩丁忧在家,转而学习黄老之术,复出后竭力搞好与地方关系。此时,湘勇在其他将领领导下反而站稳了江西。曾决定拿下安徽,再夺天京。太平天国也在陈玉成,李秀成的带领下针锋相对。三河口曾国华贪功心切,和李续宾的七千人人被歼灭,湘军损失惨重。咸丰优奖曾家,然而曾国华大难不死,曾国藩不想家里被赠送的“满门忠义”匾被收回,遂安排国华随道人陈广敷出家。之后,曾的学生李鸿章在安徽团练不得意,来投曾,并献上全省地图。
-
总督两江:两江四省是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陈玉成等攻破了江南大营,和春等满人率领的几万大军全军覆没。朝廷只能依靠湘勇,肃顺在胡林翼曾国藩中保举了曾。成为两江总督后,派康福劝降了担心受北王牵连的胞弟韦俊,得到池州。派李元度去守徽州,因为绿营兵军饷不发发生兵变,徽州失手,导致两江衙门祁门竟危在旦夕,曾甚至写好了遗言,幸亏鲍超赶到。此时,英军攻取了北京,咸丰让鲍超勤王,李鸿章献计拖延。第二天李元度逃回,曾非要弹劾,李与之大闹,负气出走。
-
强攻安庆:曾国荃围安庆一年多,双方僵持住。陈玉成等想出了“围魏救赵”之计,计划攻打武汉而解安庆之围。李秀成在苏南养尊处优不愿意出兵,洪秀全用过人的智慧让李同意。陈玉成,李秀成分两路取武昌。陈先到,武昌危急,胡等请洋人救兵。洋人用计欺骗了陈退兵。李秀成一路在江西与左宗棠相遇,左用空城计解了景德镇危机。之后,曾考察安庆,遇到了上次为曾国华献计不被采纳的赵烈文,他利用太平军首领的义母,反间计诱降,集贤关在叛军帮助下被曾国荃拿下,安庆已唾手可得。
-
大变之中:安庆刚刚拿下,30岁的咸丰帝就驾崩了。胡林翼,左宗棠就试探曾是否有不臣之心,彭玉麟也有相似想法,之后王闿运也过来游说,并认为咸丰帝设置顾命八大臣后又让两宫太后盖章,又不依靠恭王的方式不妥,预言必有政变。曾国藩均打发了所有人。之后,果真辛酉政变,新上台的太后恭王等很信任曾,又一番嘉赏。
-
幕府才胜:此时曾已成为东南最有权势的人,他礼贤下士,一时间投靠的读书人很多。太平天国虽然陈玉成被胜保等杀死,但是李秀成管理的苏南却欣欣向荣,且觊觎上海。曾国藩召回之前闹矛盾的李鸿章,命他筹办淮军援助上海,李非常感动。曾又办了安庆军械所,生产洋式武器,一时间东南四省尽在掌握,意气风发。
-
天京大火:清军分多路开始进攻天京,但是各路都不顺,曾国荃围天京已三年。彭玉麟,杨载福等率水师打听了天京以北水路秘密,攻占了水路。李鸿章在上海如鱼得水,利用洋枪队打了很多胜仗,围攻苏州后,诱降了几个王,里应外合杀了守将谭绍光,又背信弃义杀降。天京城已是一座孤城。康福偷偷潜入见了已成为楚王的弟弟康禄,弟弟大义凛然决定与天国共存亡。之后朝廷又命李鸿章进军金陵,曾家很紧张天下第一功被偷走,幸亏李最后推脱未去。重大压力下,曾国荃在赵烈文等帮助下开始强攻。天京城内,忠王李秀成劝天王弃城未果,不久洪秀全病重,托孤给李秀成。城破时,湘军忙着抢劫,竟无人关注幼天王,李秀成率幼天王逃走。康禄与众弟兄在天王宫前慷慨就义。第一个冲进去的康福看着弟弟,却被自己人李臣典为了抢功劳放了暗枪。同治三年,天京城破。
-
审讯忠王:李秀成逃出时摔马被人救起,却被贪财的猎户出卖,被曾国荃逮了。审讯室李秀成威武不能屈,曾国荃恼怒施加酷刑。曾国藩从安庆赶来金陵,以不杀太平军劝李秀成归顺,李念起老母幼子,已动心投降,在狱中加紧写自述,回忆太平天国,却不想自述可能引发曾国荃纵容属下抢劫的指责,曾氏兄弟决定提前处死李秀成。另一方面,幼天王逃出后,引发各路大军追拿,淮军,楚军都相继错过,后被江西沈葆桢捉住。
-
殊荣奇忧:朝廷封赏下来,曾氏兄弟封候伯,曾国荃耿耿于怀没有按咸丰当时说的封王,几欲说服哥哥谋反,曾国藩审时度势,不愿做这个赵匡胤。紧接着,朝野纷纷批判湘军未拿住幼天王和纵容属下抢劫,私吞天国财产之事。之后祥云暴卒(李臣典吃春药过量),霆军哗变(鲍超属下不满裁军欠饷),恭王被黜,九弟开缺,雪琴辞归,孚泗丧父,上谕严责,谤讟四起,曾万万没有料到,盼望了十多年,历尽千辛万苦所得来的大胜之后,竟是如此的凄凉冷落,使人伤心失意??
-
裁撤湘军:慈禧太后此时正三十岁,对曾裁军却一直没有动静很不放心。便让僧王率部南下安徽监视湘军,派官文以哥老会做文章催促,同时让沈葆桢逮了运着大量财宝回家省亲的男爵萧孚泗,种种动作让曾国藩意识到这是慈禧的授意,遂决定裁军。然而军官们以欠饷未发为由,不愿裁撤,曾只好以当时投降的韦俊开刀,杀鸡儆猴,之后裁撤顺利。杨载福升任陕甘总督时,直言不可自断臂膀,裁军不可过多。随后,慈禧益深感朝政处理艰难,几个王爷都能力有限,最终还得启用恭亲王奕訢。
-
整饬两江:两江终于太平,曾决心在两江做出政绩。命赵烈文修整了秦淮河两岸,又抓紧修复江南贡院,使停止了十一年的江南乡试重新开科。一方面整顿盐政,抓了贪官裕祺,却不想他整理了一份湘军打仗时贩盐的账本,其弟又派人绑架了曾的女婿罗泽南的二公子,最后又贿赂幕僚彭寿颐,裕祺最终只是革职,没有被杀头,不过此举也算是警戒了官场。之后曾邀请彭玉麟出山,两人同游镇江焦山寺,老和尚指点迷津提出团练水师转为朝廷军队的方案。曾,彭等联络了恭王和七省总督,朝廷同意了这个方案。
-
三辞江督:两江总督位子还没坐热,北方的捻军势大,僧格林沁被杀,朝廷命曾国藩钦差大臣身份剿捻。曾国藩本意不愿去,朝廷执意如此,更封赏许多,曾就以湘军水师和李鸿章的五万淮军为兵力,前往山东,江苏一带。捻军以马队擅长,行动很快,在几次失利后,曾定下了河防围堵之策。剿捻时,恩威并施破解了淮军刘铭传与绿营将领的纠葛,又去拜祭孔孟颜曾的宗庙,曾家后人寄希望于曾国藩出钱修家庙泡汤了。国荃与总督官文不和,参了他,不想事情较大,最终在左宗棠帮助下,朝廷调官去京城。后来,剿捻战功较少,朝野多加责难,曾索性以退为进,上奏辞官,慈禧只同意他离开前线,曾为此和朝廷僵持了三次,最终赏了大学士名,回任两江总督,李鸿章奉命剿捻。
-
名毁津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位极人臣,但身体已大不如前。这时发生了天津教案,教堂和普通百姓互不理解,互相敌视,在法国大使仗势开枪打死县令家人时,民众被点燃,杀了几个洋人,又有几个地痞趁机抢劫杀害洋人,洋人很愤怒,一时间剑拔弩张。曾任钦差大臣,基本了解了事件经过,但是在受到开战威胁后,没有坚持住妥协了,几乎都满足了法国人要求。一时间舆论哗然,晚节不保,虽集资给受委屈的当事人,但是名声已经坏了。
-
马案疑云:天津教案还没彻底结束,新任两江总督马新怡校场点兵时被刺客杀死,朝廷排曾火速前往,同时又态度微妙。曾回到江宁,市井里已经谣言飞起,传的神乎其神,更像是有大人物在操控舆论,传言马回民,教民,太平军等等。曾对案犯张文祥优待,张在曾杀了哥老会申名标后交代了自己是答应了住持园灯,为马当时斩了园灯弟弟的事报仇。原以为真相大白,不想又传出是前苏抚丁日昌的公子因为不服马当年因自己在妓院杀了某富二代后惩办自己重金收买张文祥。之后又发现长江水师里哥老会数目惊人,甚至国荃手下将军都是。哥老会都是些相约互帮互助的团体,但已被朝廷认为不合法。曾忌惮张文祥前湘军哨官身份,又担心湘军中大量哥老会被发现毁了自己名声,也不愿卷入丁日昌,以及可能在幕后的醇亲王等,将张文祥的幕后指使推为某江洋大盗,了结了此案。年过六十的曾已经成了从曾剃头变成了曾滑头,一心想着自己的名誉和身后评价,对于国家对于仁道已不大追求了。
-
东下巡视:处理完马案后曾国藩决定去上海走走,看看自己创办,后由李鸿章接手的江南制造总局,乘着容闳等造的国产船从江宁到上海,并勉励大家赶紧造出铁壳船。在上海,又审理了水师军官买妾被坑案。后与江南制造总局的洋人们一起吃饭,获赠了一个地球仪。又计划办学校,送留学人员去国外。
-
黑雨滂沱:曾将要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这章主要是对故人的回忆和对个人的评价。曾将李鸿章召来,看着爱徒如今青出于蓝甚是欣慰,嘱咐了他对朝局的看法和当今豪杰的评价,希望李能将自己的事业进行下去。与自己八年无私信的左宗棠也主动来信冰释前嫌,称曾“识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曾甚为欣慰。曾国荃来江宁路上,遇到了老手下李臣典的兄弟,他和当年的太平军头目结为兄弟,落草为寇。曾国荃被邀请上山,得知康福还活着,原来康福被康禄的手下救起,之后越发觉得曾国藩虚伪,对弟弟为了理想而牺牲非常钦佩,便隐居起来。后来得知祖传围棋还在便潜入曾府,表达了对曾无故杀韦俊等的愤怒,带走了自家围棋,最终也没原谅曾。曾状况更差,派人请来了照顾六弟的道人陈广敷,得知六弟已死,他对当年绝情的让六弟隐姓埋名很是悔恨,又请陈广敷评价自己,陈认为曾“以小节忘大义”,对曾平定太平天国后没有更进一步举义旗,推翻满清表示遗憾,认为他只想个人安危荣辱,没有考虑整个民族的兴亡。曾只能感慨,虽内心里不同意也没有更多办法了。同治十一年,曾辞世。
标注
曾国藩笑着对左宗棠说,“我送你一句话‘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 话中嵌着“左季高”三字。左宗棠听后微微一笑,说:“我也送你一句话,‘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
“含刚强于柔弱之中,寓申韩于黄老之内。斯为人为官之佳境。
养心殿为工字形建筑,前殿后殿相连,四周廊庑环抱,结构紧凑。前殿为处理政事之所,后殿为寝居之地。当时,小皇帝住在后殿正间,慈安住后殿东阁,慈禧住后殿西阁。因为此,妃子们以及太监、宫女都称慈安为东边的太后,简称东太后,称慈禧为西边的太后,简称西太后。
佛家最高宗旨,在使众生脱离苦海,不重在一身修行。所谓众生超脱我超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老夫活了五十多岁,经事不少,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难之处,正可看作是激励和逼迫。
最令奕訢头痛的是遍及全国的教案,把他弄得焦头烂额,举止无措。而这些教案中,又以与法国天主教的冲突最大。奕訢记得,咸丰十年的南昌教案、同治元年的衡阳湘潭教案、同治四年七年的酉阳教案等等,都是与法国天主教发生的流血冲突。
西洋天主教早在明末就在中国传播,到康熙年间大盛,一时有信徒好几十万。后来,因天主教不准中国信徒祭祀祖先,引起朝廷不满,而神父穆经运又参与胤禩等夺嫡之争,故雍正、乾隆之后,天主教遭到严禁。鸦片战争之后,朝廷又允许外国人传教,随之而来的便是不少纠纷。
追随曾国藩十二年,对其人品的认识,康福也逐渐地深透了。曾国藩并不是他先前头脑中偶像式的人物,此人的手腕权术、巧诈诡变,都与其自我标榜的诚信大相径庭。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来概括自己一生的优长
笔记
- 这个是真正原因吧😄
兄弟俩就团练一事扯了大半夜。待国潢走后,国藩摇摇头,心里想:看来这个团练没有办头。再说,自己乃朝中堂堂正二品侍郎,又热孝在身,若仅因一巡抚之相邀,便出山办事,既有失自己的身份,又招致士林的讥嘲。这事如何办得!
- 事业未成就如此排场,后来失败也是顺理成章了。
长长的军旗队伍过后,接下来的是一批佩剑武官,一色的高头大马,五人一排,足足有一百排,红色褂子的前面均绣着“两司马”“卒长”等黑字。跟着马队而来的是一座六十四人抬的大黄轿,轿身四面绣着四条或腾云驾雾、或翻江倒海的巨龙,轿顶上有五只用丝线、竹骨扎成的仰头朝天的丹顶仙鹤,卫兵和轿夫一色的黄风帽。轿后是十六对吹鼓手,十六对铜鼓手,有节奏地吹吹打打。
- 说是曾考虑大局,实际上都是因为人命如草芥。叫曾剃头不为过。
为了皇上江山的巩固,为了湖南全境的安宁,宁肯错杀一百个秀才,也不能放走一个会匪中的衣冠败类!
- 论读史的重要性。
今日的肃顺,不就是历史上的权臣吗?恭王以及在他身后的满蒙亲贵,在朝廷中势力很大,与他们相比,肃顺势孤力单。皇上虽说年轻,但据说有痨病,万一有不幸,肃顺岂是恭王的对手!他这样明目张胆地拉拢自己,安抚胡林翼,是不是心怀叵测?想到这里,曾国藩心中冒出一丝恐惧
- 这群外国人组织的洋枪队更像是雇佣兵,给钱就行。
不久,华尔在打慈溪时中弹身亡,原副首领美国人白齐文当了常胜军的首领。后白齐文索饷不得,痛殴上海道员杨坊,攫取白银四万两。李鸿章一怒之下解了他的兵权,白齐文便带着银子投奔太平军去了。常胜军的首领则由英国人戈登来充当。
- 洪秀全版三字经
皇上帝,大权能,以色列,尽保全。行至野,食无粮,皇上帝,谕莫慌。除甜露,人一升,甜如蜜,饱其民。’
- 提督应该是二品大员了,光吉字营就三百多人,也从侧面看到清朝腐败程度,为了灭匪,开这么多空头支票。
大哥,这些年皇上是怎样赏我们的呢?我吉字营五万将士,积功而保记名提督的有三百多人,记名总兵的八百多人,记名副将的一千多人,其余准保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的加在一起总有万多,实缺有几个呢?全部加起来总共只有五人。大哥,只有五人呀!”
- 说是兄弟情深,毕竟这种天子之位,还是不得不防范。世人爱权如此。
即使侥幸黄袍在身上穿稳了,这个心高气傲、倔强狠恶的老九,既然可以把黄袍披在自己的肩上,就可以随时把黄袍取走。斧声烛影,千古之谜,老九不就是赵光义吗?
- 当时的湖南人靠着这一波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后来从各个军营撤回的十几万湘勇,拿了这笔钱起屋买田,送子读书,经商跑大码头,出门会阔朋友,开湖南一代新风,遂使历来号称天荒之地的三湘四水,从此眼界大开,风气大变,人才辈出,灿若群星,成为近代中国最有名气、最有影响的一个省份。
- 同治也当皇帝好几年了,十几岁的人,到现在还没说过话。可怕。
令他深深不安的是皇上的表情。皇上仍然是一语不发,冷漠呆板。在送酒爵到皇上身边时,他趁机仔细地看了一眼。这次他看得非常清楚:皇上不仅瘦弱,且两眼忧郁乏神。
- 军阀混战的前身,兵成了私有财产。又怎能指望军阀们团结一致,共御外敌呢?
你们想想看,大清二百年来,兵都是朝廷掌握的,钱粮皆归之于户部,藩臬听命于中枢。这些年来,因军功而升至督抚的多达二十余人,至今还占据十八省的近半数。他们仗着功劳,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兵员成了家丁,钱粮变为私产,藩臬惟听命办事,不敢稍有异议。后起的淮军将领的骄横更为过之,简直达到了为所欲为的地步。今日形势,外重而内轻,督抚之权大于朝廷,只怕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不久就会重演了。
- 左宗棠真乃神人怪人,曾左的友谊可算君子之交。
八年不通音问,世上议论者何止千百!然皆以己度人,漫不着边际。君子之所争者国事,与私情之厚薄无关也;而弟素喜意气用事,亦不怪世人之妄猜臆测。
- 虽说不同意,其实也不大反对,只是让人多多整理,不要影响名声。大概这种心理。
我看不大合适。尽管我不同意刻我的书,我知道死后还是会刻的
-其实还是广敷对。百姓一时的和平是小节,百姓长久的和平才是大义。如果能领导中国,改造中国,功业更大。
劫后余生的百姓第一需要的便是和平,为了改朝换代,再次把他们推入战乱兵火之中,不正是对他们犯下滔天之罪吗?千秋史册,将又会如何评价这件事呢?这一点,广敷先生却没有想到
- 想起最近姜文电影邪不压正里一段调侃蒋写日记的对话:谁会把心里话写到日记里?写到日记里的还是心里话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