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到陆一鸣老师视频讲述的一篇文章,《她被困在考研考公里五年》,心情很是复杂。
故事的主人公叫刘同,当年高考时,他以超过一本线不多的分数被一所普通的院校录取,并被调剂到一所与石油有关的专业。他就读之后才发现身边的同学大多是中石化,中石油的子弟,他自己没有这种背景,那么以后就业怎么办呢?于是他想到了考研,通过考研提升自己的学历,拓展自己的就业渠道。
因为自己的本科院校不是很好,专业就业面也很窄。所以他把目标院校定在了一个比本科院校档次稍高一些的211院校,并且选择了一个与本科专业有一点交集的专业,这样就可以拓展自己的就业空间,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学历。
遗憾的是,他经历了四次考研,每次都与目标院校失之交臂。毕业的第五年,在家人的要求下,他参与了考编,但考编同样未能上岸。
在这几年里,他都在家里脱产考试。因为多次考试都未能上岸,他的压力一次比一次大,最终确定为中度抑郁。
其实像他这样的人还不少。这几年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就业形势不好,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考编考公。但考编或者考公又岂是那么容易的,真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啊,那种惨烈程度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都不可能体会的到。
我家里有一个21年毕业,20年因为口罩原因在家里待了大半年。不知道他是对自己太有信心还是怎么的,这大半年都在家里悠哉悠哉,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起床刷刷手机什么的。
我们知道他准备考研,一直都劝说他早点做准备,可惜他不听我们的。结果当然没有什么意外。20年下半年参加考试,意料之中的落榜。21年6月,在他毕业答辩之际,他外公和奶奶相继去世。他匆忙赶回来,却没来得及参加外公的葬礼,只来得及参加了奶奶的葬礼。等处理好他外公和奶奶的后事之后,稍作调整,他开始为第二次考试做准备。
因为第一次考试失败,参加第二次考试,他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那一段时间他的头发掉的比较多。我想除了高考,也从来没有什么事儿能够给他这样大的压力。
那个时候看着他其实蛮心疼的。也劝过他,只要努力过就行了,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可能是努力加运气吧,第二次笔试成绩超过第三名近30分,与第一名相差无几。最后以总分第二成绩被录取。消息确定下来,我们一家人放在心头的大石头终于落下来了。
没有人知道那一段时间我们家人是怎么过的,明明非常在意考试的最终结果,但表面上还要装出不在意的模样,互相安慰,互相打气。幸运的是最后孩子成功上岸,不然的话,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会崩溃。
然而这个世界上幸运儿毕竟只是少数,每一年大部分的都是陪跑的,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在他们落榜之后又会有多么难过。
当然这个社会就业渠道那么多,考编考公不是唯一的出路。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大多数的人都一头扎进考编考公这个大笼子里。这个无形的大笼子,每年网住了多少人,有多少人能够心想事成,成功上岸?
在我们周围又有多少这样有形或者无形的笼子,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考编考公只是这些有形或无形的笼子中的一个罢了。对孩子的教育也罢,结婚,买房,买车也罢。我们明明知道这些会控制我们,但是我们却心甘情愿或者说不得不钻进这些笼子。
我们都是被那些有形或者无形的笼子困住的人。而这些笼子或者限制有些是我们主动去要求的,有些是被动的加注于我们身上。因为我们离不开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就是很多大大小小的笼子组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