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8
前段时间看了两本书一本叫《奖励的恶果》-爱尔菲-科恩,一本是《奖励出好孩子》。在看《恶果》之前先看了好孩子,可能先入为主吧内心有点抗拒恶果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正在做的一款产品的理论依据就是《奖励出好孩子》这本书。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恶果》的诸多观点所打动。
先谈谈《好孩子》吧,这书是一位宝妈写的,当然她的孩子也非常出色,但是她的老公更为出色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因此,她孩子的出色有多少是靠她的理论实现的就存疑了。这书详细的介绍了她实践奖励的方法和策略,当然还有诸多的效果。受她诸多的巧妙设计所影响,我的产品也大受启发。不过与此同时她也在书中不断强调使用要点。令我困惑的是她只强调了注意事项,却没有解释背后的原因。我举几个例子:
淡化物质奖励强化精神奖励。
物质诱惑不要过于强烈。
强调沟通
整个原因在我读《恶果》时才淋漓尽致的展示了出来,也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被《恶果》的论述所折服。这书给了几个重要的论点:
真正的成长是依靠的内驱
而外驱会伤害内驱
奖励&惩罚的核心原理是一致的
在通读这两本书以后,我发现对于内驱的论点,两本书的观点是一致的,而且对于外驱会影响内驱的形成两书的观点也是出奇的一致,不过《好孩子》认为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极大的降低影响,而《恶果》认为这个影响深远绵长无法根除。
我试图以道的理论去理解:我认为不管内驱也好,外驱也罢都不能依靠单一的方法实现成长,必须内驱外驱并用才行,且相互作用的比例依情况而定。
完全依靠外驱是万万不行的,毕竟是培养人而不是训练宠物,同时完全靠内驱也不现实,人天生有惰性,要成长和进步就需要脱离舒适区,而当脱离舒适区的痛苦大于因脱离舒适区而带来的成长愉悦之前,人一般都是需要依靠外力强行驱动的 。所谓的内驱都是基于付出后收获所产生的愉悦成瘾现象。 因此中间有一个空窗期,这个空窗期才是外驱与内驱转化的关键节点。在这个节点内驱的核心还没有形成,指望靠沟通引导交流去产生内驱核只会是一种诱骗,这种诱骗也有可能会短期有效,但是人是一个会博弈的物种,每诱骗一次,人的抗诱阈值就会增加,时间一长也会失效。
比如一个小孩天生怕水,你可以通过沟通将他学游泳赋予更多伟大的意义,暂时让去游泳的动力值>恐惧值。这样也仅仅是暂时的权衡,而非真正意义的内驱力。假如他在后面的游泳中没有享受到游泳的乐趣,那么他就会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感到失望从而伤害到真正的内驱力形成。如果你下次再用同样的方法让他去做别的事情就会面临失效的尴尬局面了。因为人不会一成不变,人人都会博弈。
除此之外,还有经济学方面的考量,诚然,通过大量的有效沟通是可以让孩子更加的健康成长,但是生活毕竟有其现实的一面,沟通也是需要成本的,有成本我们就需要考虑沟通和收益的投资回报率。这其中隐性的投资回报很难量化,我们只能依靠个体的直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人为的夸大收益或损害。这也是《恶果》的硬伤所在。不计成本的做法在现实中是很难立足的,因为这违背了我们的本能。
因此纵观两书的论点,我的结论如下:
比较经济的做法是:让内驱提质量,外驱提数量。
因为人会博弈所以管理不能僵化
内驱只诞生于践行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