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2019年读的第一本书,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和一群小伙伴一起看了罗胖的跨年演讲,在演讲结束的最后特别推荐了这本书。书名也特别契合当晚的跨年演讲的主题“小趋势”,再加上自己也是何帆老师的粉丝,冲动之下就下单了。下单第二天就拿到了这本书,于是便兴致勃勃的读起来。总体来说,这本书的框架非常的清晰,书名叫做变量,作者便总结出五个关键词作为每章的主题,整体阅读起来非常的流畅。这五个变量是: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重建社群。
为何要选取这五个关键词,作者也给出了他的逻辑。作者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站在他的角度,他说:“观察中国30年的经济发展,看到三个最重要的推动力: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分别对应的是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
是帮助还是障碍?
文章的第一章节有一段话,看完这段对我的冲击非常的大,我索性将这段原文摘录了下来,跟大家分享分享。
互联网又把我们变回了“洞穴人”。你认为在朋友圈刷屏的文章,可能在另一个圈子里根本就没人看,你不了解的圈子,可能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即使在同一个圈子,人们也很少发生紧密的交流和互动。我们就像参加同一场演唱会的观众,无非是开场的时候来,散场的时候离去。在圈子的时代,人们变得更加孤独和漠然。虽然你每年都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也听到了很多的消息,但是在你的部落之外,在你的目光所不及之处,正在发生着一些更有意思,更有价值的事情,那些事情通过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将影响你的生活。
不知道大家在看完这段话有何感想?我自己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圈子曾经扩展了我们的认知,但是又将成为扩展认知的障碍。过去的两年,“社群经济”“知识付费”迎来了快速的发展,焦虑的人们加入了各种各样的社群,希望突破认知,却最终被大量同类型教人如何突破认知的社群限制了认知升级。认知,真的是仅仅听别人告诉的道理,就能进行升级的吗?因为焦虑,所以我们更加想通过某些捷径快速成长,但是会不会因为所谓的捷径就错失了真正告诉人们社会运行的本质,真正帮助人们认知升级的路径了呢?我们是不是内心浮躁,舍本求末了呢?此外,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希望掌握更多的知识,更了解这个世界。但最终这也学,那也学,最终迷失了自我,连自己的主业是什么都忘记了。殊不知,“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一无所专。“一专多能”固然好,但是“多能”只能是锦上添花,“一专”才是改变生活的根本。
五个变量
回到这本书的主题变量和趋势上来。作者告诉我们: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那作者要说的的有哪些慢变量,从这些慢变量中又发掘出哪些小趋势来呢?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变量一、大国博弈。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这是作者在开篇跟我们讲的他的预判未来、展示历史面貌的方法论,所以,对宏观经济的分析是排在首当其冲的位置即“大国崛起”。讲到这个宏观层面的时候,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总结起来就是“冲击和反转”。冲击要说的便是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反转指的便是小趋势带来的革命。
变量二、技术赋能。书中列举了极飞无人机为新疆棉农进行打药作业的例子和云迹机器人在酒店服务找到定位,快速发展的例子。指出当人们在谈论核心技术的重要性的时候,至少在初期,“寻找应用场景”才是最重要的。从中找到的小趋势就是有些新技术在看起来离技术本身最为遥远的领域找到了更为广阔的应用。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在无人的地带寻找无人机,而不是在北上广的公园里”。这告诉我们,最具有生命力的新技术总是出现在无人地带,他们不是由院士评选出来的,而是在市场的应用中成长起来的。
变量三、新旧融合。这里的新和旧分别指的是新兴的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一提到互联网,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BAT这样的企业,还有就是对传统行业的冲击。这个变量背后的逻辑是传统行业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和经验,这是任何一个新兴行业都无法替代的。书中讲到的有三个事例,以蔚来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海尔的“去海尔化”和电竞行业的“超级碗”。作者要跟我们强调的一点是:传统行业的老兵不死,他们早已经悄悄穿上了新的军装,学会了新的打法,而新兴的产业正在积极的向传统产业学习,这是我们看到的小趋势。新兴行业和传统产业的边界,也许并没有你想像的那般泾渭分明。从来没有什么谁会取代谁的问题,“融合”才是会主旋律。最后总结说,“旧的不一定是过时的,旧事物中同样存在着创新的基因;新的不一定更好,甚至新的并不一定是新的。创新不是简单的弃旧扬新,而是不断地回到传统,在旧事物中发现新思想。”最后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2018年,新和旧之间的界限已经很难区分。
变量四、自下而上。这里说的自下而上说的是城市化。这也是给我的认知最为颠覆的内容。书中说道,从长期来看,城市的发展应该是自发的,自下而上的力量能够维持城市系统的多样性,激发普通民众的底层创新和活力。作者跟随一个城市规划师的脚步,透过一个菜市场,让我们看到一个城市的能量。这种能量是普通人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生活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适应力。书中提炼出的小趋势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多核城市”;伴随着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扩张,很多城市在收缩;很多城市正在爆发“颜值革命”街道和社区正在变得更美、更有生活情趣。我原本认为“深圳”会是书中说的“多核城市”的范本,但是出乎我的意料,作者将深圳的隔壁——东莞作为范本来说。作者先是讨论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作者是一名经济学家,从经济史的角度展开了论述,这个论述过程涉及内容比较复杂,说实话,我自己在读完之后也是一知半解。其实我们可以不在乎这些细节,仅仅抓住最关键的要点就好了那就是“永远不要低估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不得不说,这个章节的内容非常的丰富,我这里也仅仅是将作者的结论写了出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这本书的原文,相信会更加的吸引你。
变量五、重建社群。这是最后一个变量,书中带我们去了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一个寨北戴河的一个叫做“阿那亚”的社区,一个是在遥远的四川山区,那里有一座被人遗忘的小学“范家小学”。非常巧的是,在看这本书之前,就听过“阿那亚”的品牌创始人马演老师讲的一堂课课程的主题是如何从运营产品到运营用户,其中就提到了阿那亚建立社群的方法论。因此,当看到书中再次介绍阿那亚的时候,又再次加深了社群这方面的印象。阿那亚的成功就是社群运营的成功案例,也成为了当时营销界现象级的案例。这个变量背后的逻辑也非常浅显,就是那句老话,人类是群居动物。是的,社群让我们更好的发现自我,让我们无形中拥有了一种归属感,人们只有在群体活动中才能更加平等和写相处。社群的力量带来的小趋势是在某些地方,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由于条件的变化和人的作用,原本松散的群体开始自发组织、自发生长。这点我也深有感受。因为自己就加入了几个社群,第一个社群就是写作社群。这个社群就是完全自发组建的,从组建那天起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从最初的几个人,现在已经发展到近万人了。这个小趋势就在自己身边发生并由此蔓延。
还有一点让我特别感动的就是书中讲到范家小学中一个孩子的故事的时候。故事的主人叫做李娜,她今年刚刚毕业,李娜的家庭非常的困难。李娜的妈妈在生她之前便身患精神疾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她的父亲由于无法承受家里的贫困和变故,便长期在外打工,10年了也没回家。李娜从小便担负起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的担子,天气晴朗的时候变将妈妈拉到院子里晒太阳,平日里更是照顾妈妈的饮食起居,帮助妈妈洗衣洗澡。李娜从小就非常懂事,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帮着做家务,干农活。她的妈妈最后还是在她上五年级的时候离开了人世,尽管如此,11岁的李娜比我们很多的成年人都懂得坦然的接受命运的馈赠,不抱怨,不放弃。书中有一幅李娜画的一幅画,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我不禁泪流满面。这是一个多么乐观、多么坚强的女孩啊!这里的孩子是快乐和自信的,他们在张平原校长建造了一个快乐的环境,给了孩子们最需要的东西:平等、包容、自信、乐观的社群。
何帆老师最后在书中写到:不仅成年人需要社群,孩子也需要社群。他引用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附中校长康健老师的话:未来10年、20年,最好的学校一定在农村,是小规模的学校。显然我在2018年就找到了这样的一所学校,一所四川省大山深处的农村寄宿小学。
何帆老师提出时代变了,收入分配也会改变。未来的收入分配是一条n形的波浪曲线,干脏活累活和受过专业训练的劳动者收入水平更高,未来收入水平最低,就业最困难的恰恰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未来最成功的的人是终身学习者,跟有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太大关系。
结尾
以上就是这本书讲的五个变量。整本书以宏观经济这样的大的视角开头,最后以李娜这样为代表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结尾,以工业化、城市化、技术创新贯穿整本书的内容,最后将着眼点落在教育上,不得不说何帆老师的视角之犀利。读完整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看纪录片一般。大量的场景和鲜活的任务描写,让你的情绪也不由跟着起伏。
何帆老师开篇写到“我会每年写一本书,一共写30本,记录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期发生的故事”。何帆老师的做法就好像我们每逢新年自己的朋友圈立的flag一样,期待何帆老师后续的新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