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较长,请耐心阅读)
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谈论他,可未必有多少人真的理解他。
在开始正式写作之前,我必须声明:
鉴于马克思的著作异常丰厚,我未能全部精研,且他在中国大陆是一个身份比较特殊的人物,所以我在这里所谈论的,只是我个人现阶段对马克思个人及其学说的基本印象。
马克思在我的认识里,随着我对他的作品的阅读和理解,是不断变化的。
在我无知的时候(初中),我以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因为当我打开我初中的政治教科书(哲学部分),映入眼帘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曾天真的以为那就是哲学的全部。甚至出于本能,为了寻找教科书之外的新鲜空气而不经意落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和唯心的圈套——为找到书中没有的“二元论”的新观点而沾沾自喜。
在我稍稍独立的时候(高中),我以为他是一个“伪人”,他是一个被政治权威和学界流氓塑造的偶像。我甚至一度为他“唯物主义”的学术风行这个民族而羞愧——拿原始朴素当生态文明,拿着落后当超前,这份愚蠢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在那个阶段,我对马克思的印象大概都来源于宣传和教科书,而离他本人很远。虽然直到今天,我对宣传中的马克思形象的厌恶,仍然不减当年。可我必须向马克思本人道歉:我误会他本人了。
这个误会直到上大学后接触国外马克思研究者所撰写的马克思信史——个人传记,以及亲身品读和体会他的名作,我才真正醒悟。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本人无关。
作为他人之喉舌的媒体口中的马克思,也和马克思本人没多大关系。
对于参考资料,虽然国内对马克思的研究多属于牵强附会的学术垃圾,但是为了保持内容的公正性,酌情参考。
下面,我们开始谈论马克思本人。
想要了解马克思的生平,当然有很多可以参考的优秀作品。但我首先推荐弗朗茨·梅林(1846—1919)的《马克思传》。这本书的作者虽然比马克思晚生28年,但几乎可以认为是马克思同时代的人。梅林参与了当时的德国工人运动,而且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的代表、政论家和历史家。对马克思的学说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另外,马克思的女儿劳拉·拉法格夫人也参与了这本书的编辑工作。故这本书是想了解和研究马克思的必读书。想要了解马克思详史的小伙伴可以找来看看。
在这部书的序言里,梅林说到:“无疑的,马克思的无比的高度多半是因为思想的人和行动的人在他是不可分割的连贯着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更无可疑的是斗士的他往往胜过思想家的他。”(《马克思传·序言》,p7)这在当时是如此朴素的描述,放在今天看来竟是研究马克思的真知灼见和指路明灯。
马克思年表第一行:1818年 (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特利尔。
马克思年表第三行:1835年——1836年 在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和燕妮·封威斯特华伦订婚。
马克思年表第四行:1836年——1841年 在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哲学。开始研究黑格尔。加入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传·年表》,p9)
好,我们就从马克思加入青年黑格尔派,成为黑格尔的信徒说起。一个青年人,如果对哲学的热情甚于挥霍青春,那么他至少在精神上有了一个卓越的起点。
然而,就目前的资料来看,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哲学并未有多么深刻的了解,而且也并非青年黑格尔派的核心成员。我们不妨说,在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黑格尔哲学作为德意志民族的骄傲,受到普鲁士官方的推崇,风行天下。而马克思只不过是一个受了黑格尔哲学流行病的青年人——那时的青年人都以成为黑格尔的信徒而骄傲。据说黑格尔哲学流行到这样的程度,当时贵族小姐的闺房中都要摆一本《精神现象学》。这大概类似于今日的街头巷尾,随便找个摆摊的大爷都能讲上两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阶级斗争”理论。可见,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哲学实在缺乏悟性——或者说实在缺乏哲学的悟性。
黑格尔的哲学之所以吸引着马克思,大概是因为黑格尔哲学中那华丽的辩证法引起了青年马克思天生就躁动不安的革命灵魂的共鸣,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马克思以及大的热情来赞扬辩证法:“辩证法是内在的淳朴之光,是爱的慧眼”,“辩证法又是急流,他冲毁各种事物及其界限,冲垮各种独立的形态,将万物淹没在唯一的永恒之海中。”(转引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卷》,p114)
当然,这种对哲学的肤浅感受,也为后来马克思出离青年黑格尔派,转向唯物主义的阵营和发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十一》,p19)的哲学笑谈埋下了伏笔。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它代表了马克思了解哲学,否则他不会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这项哲学的根本特征。然而,偏偏是后一句“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戳穿了马克思哲学修养的浅薄和哲学悟性的差劲儿。
是故,马克思并不是一个哲学家,他对哲学的深入了解,大概仅限于当时流行的黑格尔哲学和谢林哲学——即所谓的唯心主义,和古希腊自然哲学——即所谓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以及后来费尔巴哈写的一些缺乏智慧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了,马克思毕生没有留下任何哲学著作,他唯一的哲学作品是大学期间写的讨论德谟克利特的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间差异的博士毕业论文——出于谋求波恩大学教职的目的,且未曾发表。
所以说,我们把马克思当做哲学家是在是一场误会。马克思 只是一个思想家。西方学者在西方哲学史的写作中,很难给马克思留一个位置。尽管马克思的学说把近代的西方搅了个天翻地覆,至今余威犹在。可是,学术毕竟是学术,政治毕竟是政治。且能受群氓爱戴和普遍推行的,往往与深刻和真理无缘。
哪怕罗素在他的书中给马克思留了一个位置,对马克思所谓的“科学的哲学理论”也是大加批判,“马克思的哲学里由黑格尔得来的一切成分都是不科学的,意思是说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这些成分是正确的。”(《西方哲学史》,p376)【按:文中“由黑格尔得来的一切成分”主要指辩证法。罗素作为现代数理逻辑的奠基人,把辩证法视为反逻辑,因此罗素对黑格尔的评价亦不高,甚至说“黑格尔的学说几乎全部是错误的”。(《西方哲学史》,p301)】另外,罗素对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亦有自己的见解:“马克思给他的社会主义加上的哲学外衣,也许和他的见解的基础实在没大关系。”(《西方哲学史》,p376)
人总是天生倾向于运用感官和感觉来感受世界,如果还没有出离感官跃入纯粹理性的殿堂,实现所谓从“唯物”到“唯心”的彻悟,那么这个人的精神其实离 高级的哲学很远。可惜青年马克思骨子里感性能量的强大,阻碍了他迈入哲学殿堂的门槛,成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这种骨子里天赋的感性能量促使马克思始终停留在用感觉来感受世界和他人的俗常层次,让天赋慈悲而多才敏感的马克思沉沦于他人的痛苦——特别是广大下层贫民的疾苦当中,并在思想上走出一条历史唯物主义感性学的道路。
马克思大学毕业后,因党派斗争而受牵连,失去了去波恩大学任教的机会,后经朋友介绍,马克思去当时颇有社会影响力(有着八千订户)的《莱茵报》当主编。“因为比讲哲学更为强烈的一种兴趣已经吸引着他的注意。”(《马克思传》,p40)自此,马克思正式步入政治的竞技场。
马克思彻底抛弃黑格尔的导火索是著名的“反《林木法》事件”。当时的普鲁士官方颁布了一部极度损害平民利益的法律——《林木法》,该法规定森林中的一枝一叶都归权贵所有,这就把靠森林而活的广大贫民逼上了绝路。天生具备平民立场的马克思于是以《莱茵报》为阵地同官方展开激烈的论战。然而这场论战颇为不易,因为马克思当时唯一可凭借的理论武器只有黑格尔哲学,然而官方亦运用高超的黑格尔哲学演绎捍卫《林木法》的正当——在严肃的理论面前,以马克思为首的《莱茵报》阵营一败涂地。因为既使马克思也不得不承认《林木法》是充满强者气质的黑格尔哲学必然的逻辑结果。
马克思那本就不坚定的黑格尔立场,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动摇了。他发现黑格尔哲学并不能满足他为广大平民发声的慈悲心肠,于是他开始寻求新的理论武器,开始走上独立探索社会民生、经济政治和人类历史、前途命运的道路。由此可见,马克思虽然充满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匹的天才,但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学者和理论家。如前述梅林所下的断语,马克思更是一个站在平民阶层和无产阶级立场上为广大人民群众发声的英雄和斗士,而非一个缜密严谨、客观公正的思想家和学者。
理论在马克思那里只是一种进行现实斗争的武器、手段、工具。所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马克思的学说是如此的奇特,从黑格尔那里取下辩证法的骨头,从费尔巴哈那里取下唯物主义的血肉,又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那里取下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皮肤,并为这具奇异的“弗兰肯斯坦”通入社会政治斗争的灵魂。令人惊叹的是,这个神奇的理论竟然活了过来。一时间,“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地上徘徊,发出让世界震颤的怒吼: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共产党宣言》,p286)
后来,马克思任职的莱茵报因频频与当局作对而被停办。马克思也被“封杀”,开始了长达一生的背井离乡的流亡生活。
1843年,马克思与一生的挚爱燕妮——叛出家门的贵族小姐,在热恋7年后结婚。燕妮比马克思大4岁。婚后的燕妮一心照顾马克思的起居生活,为马克思抄写手稿——马克思潦草的字迹难以辨识,总要燕妮誊写清楚才能送到印刷厂。燕妮一生为马克思生了7个孩子,只有3个活了下来,没有燕妮的默默支持和付出,马克思是很难完成他那艰难而伟大的工作的。1881年,燕妮去世。恩格斯在燕妮·马克思的墓前演说的结语是:“不必要我述说她个人的种种德行,她的朋友们知道它们,而且绝不会忘记它们或她的。倘若世界上有过以使别人幸福为自己的最大幸福的妇人,那就是这位妇人。”(《马克思传》,p575)
1844年,是一个熟悉的年份。提起1844年和马克思,我们就会想到他那份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如果说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标志着马克思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彻底决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卷一》,p335),那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标志着马克思开始走上另一条新的道路:着眼于社会经济和政治间的密切联系,初步提出劳动异化理论。如果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出自《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转引自《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p29),那么我们可以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开始孕育马克思学说的起源和秘密。
并且,也是在这一年,伟大的1844年,马克思在流寓巴黎期间遇到了一生的革命挚友——出身有产阶级却终生为无产阶级呼号的恩格斯。此后恩格斯频频出现在马克思身边,如果说燕妮是马克思伟岸身影背后的那个女人,恩格斯就是马克思背后那个伟大的男人。尽管两个人是并肩作战,可是在思想和革命的道路上,马克思经常是孤独的。据有关资料,恩格斯本有着属于自己的思想道路,但是他为马克思的天才所折服。为了给马克思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和积累实践经验,从事他最厌恶的工作——经营工厂,赚取财富。马克思后半生的生活几乎全凭恩格斯接济。甚至在马克思死后,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手稿经恩格斯的整理和续写方得以付梓出版。(《资本论·第一卷》于马克思在世时的1867年出版。)
就恩格斯的学术天分和修养来说,确实差于马克思。达尔文已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学说”,并认为物种的进化——包括人的进化都是“借助于许多轻微变异的不断积累来完成”(《物种起源》,p519),但是恩格斯依然我行我素的坚持“劳动改造人”的学说,在《物种起源》多年后继续贯彻拉马克“用进废退”的谬论。致使这一谬论在特定历时条件下流毒至今。由此可知,恩格斯同马克思一样的非学者的革命家本色。
同时,作为资产阶级受益者的恩格斯本人对自身阶级的叛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反讽。如果说,“人是划分为不同阶级的,人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经济利益不同,人性也就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724),那么恩格斯大概就是违反“阶级人性”的典范。
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马克思被逐出布鲁塞尔,再次踏上流亡之旅。同时,一场场“红色风暴”在西欧酝酿和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然而,共产主义在西欧的一系列运动频频失败,同盟遭到解体,起义屡被镇压。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的失败,直到1878年德国宣布《反社会党人法令》,共产国际濒死挣扎的。马克思在这三十年里,时时刻刻都始终站在同资产阶级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斗争的前线,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期间发表了大量的论战性文章和小册子。
1878年,马克思正式退入书房。恰如他所信奉的佛罗伦大诗人的格言:“走自己的路,不要管别人说的话”。(《资本论·初版序言》,p3)年迈多病(头疼,并有发展为中风的危险)的马克思在丧子之痛和凄贫生活的重担下,沉心《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未完)和其他作品的写作。他的前半生是在战斗中度过的,也是在饥寒、迫害和流亡以及悲痛中度过的。他大概料到自己生前是看不到无产阶级翻身的希望了。然而,他仍然相信世界是不断变好的,始终保持作为人间天国的共产主义终会实现的坚贞信念。沉下心来在伦敦阅读和写作,文学是他晚年的良药。在伦敦,在大英图书馆,马克思过完了最后的十年。
“1883年3月14日午后,卡尔·马克思坐在他的安乐椅上毫无痛苦的悠然沉入长眠之中。”(《马克思传》,p577)
一个并不忠实于学术但却忠实于人民的理论家,一个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的革命家。在激情中开始,在深沉中终结。我们诉说和传颂着他的名字,却鲜少有人真的愿意认识他、了解他,体会它的无奈、痛苦,并在这种痛苦中为他崇高的灵魂和不朽的精神所深深震撼!这就是我所理解和感受到的马克思。我怀疑他的学术——质疑和批判是后来者的本分;我佩服他的精神——尊敬和敬仰同样是后来者的本分。
最后,让我们借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结束这篇长文:
“他的名字及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马克思传》,p580)
参考文献:
《马克思传》 【德】弗·梅林著,罗稷南译,1956,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黄楠森,庄福龄,林利主编,2005年,北京,北京出版社
《资本论》 马克思著,郭大力,王亚南译,2011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西方哲学史》 【英】罗素著,马元德译,201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肖前主编,1994年,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物种起源》 【英】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著,余丽涛译,2017年,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精神现象学》 【德】 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1970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