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2017年8月。
上篇的晋城,由一代国君的流徙之地而得名。春秋时代的国君,也不过是诸侯。中国历史上因改朝换代封地而得名的城市,谁也比不上商丘。周灭商,封纣王之子及殷商后裔于此地,故名商丘,立诸侯国,是为宋。
与晋城那几面环山的死胡同相比,殷人的待遇相当高。宋国地处中原要冲,物产丰富,也成就了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商丘交通便利,殷商人脑子活络,生意做得贼溜。请问:“商人”这个词汇是怎么来的?
看看周人怎么对待前朝的?韩魏赵怎么对待主子的?后面的朝代更替又是如何赶尽杀绝的?呜呼,人心不古,礼乐崩坏。
2017年的溯源之旅,商丘是返程离开中原的最后一站,也是我对古代中原历史探究的阶段性结束。
来之前,打开卫星地图看商丘古城,其规模令人震撼。到了后才发现,这只是个正在兴建的仿古旅游区。但见吊车高耸、尘土漫天、挖机轰鸣、瓦砾遍地。导航在这里失灵,因为很多道路已经消失,放眼望去全都是工地。绕过宽阔的护城河,找到曾被誉为四大之一的睢阳书院(应天书院),我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麻烦用心点行不行?
其实商丘也没那么糟糕,老街还有不少值得看看的地方,文庙还行,天主堂也挺漂亮。只是这种为了旅游而将整个古砸成一堆瓦砾场的做法,实在是让人倒胃口。
既然这样,那就找地方吃点好的吧。
于是寻了家传统豫菜馆。我们一家人胃口都不大,只点了三个菜:小米豆腐烩虾仁、垛子羊肉和山楂糕,这三道都极具豫菜特色。
先看这小米豆腐烩虾仁。虾仁豆腐很常见,需用嫩豆腐,虾仁不用太多,却是这道菜提鲜的要点。有了小米,性质就变了,已经不是一道菜或者汤,而是咸粥。采用小米而非大米,粥更粘稠,口感也更细微。印象中还没在别处见过这种粥,挺有创意的。
垛子羊肉是商丘最著名的特色菜。大块的卤羊肉,用大刀切成薄片码起来,下面垫着发面饼。羊肉不会有这么大的块,细看会发现,一块块羊肉凝在了一起。
这也是垛子肉名称的由来。将羊肉卤制酥烂后,去汤汁,码放(垛)入某种容器,用机械挤压的方式排出肉块内的汁水,之后冷凝,残存汤汁的胶质就将肉块粘结在一起。制作过程我没见过,也可以想象得出,估计就是做豆腐的形式。
这样处理过的羊肉,清爽、利落、实在,色味俱佳,毫无腥膻之气。大片肉送入嘴中,有极强的满足感。毕竟大块牛肉易得,大口嚼卤羊肉少见。这种加工工艺的创新,值得推崇。
显然这是回族人的手艺。在上一篇(见《寻味中国 76 晋城的牛肉丸方便面》)提到过,如何鉴别回族人烹饪牛羊肉的水平,这垛子肉就是典型的代表。河南是回族人口大省,仅次于宁夏、甘肃,甚至高于新疆、青海。知名豫菜中,有很多是河南回族人的创新贡献。
还有一道山楂糕,给女儿点的。山楂糕更是北方特色点心,酸甜开胃。这家的山楂糕口感极佳,更有趣的是,做出了两条鱼型,胖嘟嘟趴着,全须全尾的,首尾相衔,甚是可爱。
当时只觉得有趣,后来猛然想到,做出鱼型或许是有讲究的。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这里是宋国的首都,庄周、惠施都是商丘人。商丘的菜做得也太有文化了吧?还是我过度解读?
在商丘游览大半天,在这么个乱糟糟的超级大工地里看着满眼的仿古建筑,令我颇为失望。
这一顿下来,酒足而肉饱、意满而腹足,之前的不快一扫而空。
吃,真能改变心境、引导认知。
后记:
前一周,遇到位地产项目经理,商丘人。我问:你们那古城倒腾得怎么样了?答:修好了,现在可漂亮了。
那就要找机会回商丘看看,这么有文化历史的地方,怎能不再去吃一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