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用佰而不用百。
简单而言,佰是百的大写。再加上人字旁,意思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八百个大写的人。
这八百个大写的人就是本片的主角。
好了,下面看看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历史上的真实和电影想表达的主题。
背景:日寇全面侵华引发淞沪会战
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的全面侵华。8月13日,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淞沪会战在上海打响。中日双方共投入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持续了三个月,我军死伤30万人。
淞沪会战末期,谢晋元奉命率领第88师524团一营420余人,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对抗数万日军。当有外国记者询问守军人数时,为了威慑敌人,指挥官谢晋元故意说有八百人。从此,这支守军就以“八百壮士”的称号为世人所知。这就是八佰的来历。
真实:六天六夜的血战
然而,历史的真实是这样的。
这场以400余位士兵要面对的是30万日军,他们要与比自己多很多倍的敌人。这400个人想尽一切办法,将四行仓库从里到外武装成了碉堡——当然他们抱定必死的信念:这里是战场也是坟墓。
接下来,他们的表现令人鼓舞:这支由湖北等地方武装——其实就是乡村警察为主的杂牌军——与装备精锐、训练有素的日寇血战整整六天六夜,抗争到了最后。
所以,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打击了侵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成为当时举世瞩目的事件。毛主席曾亲自为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题词:“八百壮士,民族革命典型。”
四行仓库一战,由杜涛声创作的《歌八百壮士》也成为了抗战初期激烈人心的不朽乐章: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结局:“八百壮士”后来怎么样了
战役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八百壮士奉命撤退,还活着的人撤出了四行仓库,从苏州河上的垃圾桥进入了租界,算是暂时安全了。
“八百壮士”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被迫撤离后,竟被日军羁押在“孤军营”。在被扣押的四年里,谢晋元带领大家每天过着严格的部队生活,时刻不忘重回战场杀敌。
回到影片:关于主角
《八佰》的主角们是来自乡下的杂牌军。影片中总是穿插着就有想偷跑的人、不敢开枪的人……这些不专业、不职业的军人让我们生出一些滑稽感,生出一些同情感,也生出一些悲哀:这就是我们对抗日本侵略者的队伍。
的确,在乱世中,他们想到的绝对不是什么名垂青史,尽管他们身穿军服,我们真不能苛求他们什么,他们的理想不过是:实实在在的活着。
影片一开头,大雨中,急行军中,13岁的端午还在背着《易经》里的话、还在背着《步兵操典》……战争让13岁的孩子也稀里糊涂的卷进来了。指挥官居然举着把红色的油纸伞,一边跑着一边向硝烟弥漫的上海进军。
那把红色的油纸伞或许就是他们想想要看看大上海、见见世面的一个象征。
表演:八佰演员壮国威
淞沪会战已经结束,国军已经撤离上海。
这样的大局下,仅靠400多人守卫事实已沦陷的上海,其实是不现实的。
上海又是个特别的地方。一边是战场浴血奋战、一边是租借歌舞升平。
这场战争的意义其实就是想通过这400人的奋勇抗战,通过租借里的外国人——记者、观察团等向外界宣布,中国还在抗战,还有能力抗战,以这样一种姿态来谋求英美等强国的支持。
真是煞费苦心。
于是,四行仓库一战,成了备受日寇蹂躏的中国向外界宣誓、展示的舞台,这400名军人成了博取同情的演员。
谁让我们太弱小了呢。
当今天我们强大到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小视的时候,别忘了,就在几十年前,我们曾经那样可怜。
中华崛起是多少人的努力、多少人的拼搏才换来的。
这八百壮士成为了中华民族誓死捍卫主权和尊严的象征,四行仓库的每一块砖石,每一个弹孔都饱含着八百壮士不屈的民族之魂。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边是血战的场面、一边是霓虹灯闪烁的租借、天空是外国观察家的飞艇……
这样的战争场面,真是史无前例,也令人心酸不已。
400人的坚守在四行仓库仿佛在长坂坡上,面对曹操大军的赵子龙。对面的舞台上也真正在上演一场浩气长存的长坂坡。
租界里的国人可以说是麻木的,然而,我们也不要忘了,当时局动荡,市井小民又能做什么呢?
只有——活着。
可是,当目睹这些用生命捍卫尊严的军人,他们还是自发的捐款捐物,在八佰壮士撤到租界时,他们用发自内心的爱心用户这支创造信心与信念奇迹的中国军队。
当撤离到租界时,那条连接生死的苏州河上的桥成了屠场,越过桥便是生的希望。
照明灯升起,在枪林弹雨里,我们的军人军械整齐的冲锋过桥。
日寇虽然强大,但侵略者必败,我们绝不退缩!
《八佰》告诉我们的就是:他们是大写的人、大写的中国人。中国有八百就有四万万,中国不会亡!
八佰是一部致敬民族魂的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