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
读前,对《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有这样一些标签:励志、原生家庭。
当这两个标签同时出现时,似乎很容易的在脑中形成一幅画面,并带着凄惨色调:生活在贫穷、无知或是两者皆存在的家庭,主人公通过自己,自强不息,终于见到天明。
而这本书的作者塔拉的原生家庭,似乎还要增加一些东西:暴力、迷信和恐惧。
01概要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非虚构小说,所述就是作者塔拉的亲身经历。
塔拉出生于爱达荷州一个叫作“巴克峰”的山区,在17岁前从未上过学。而家庭中所有孩子几乎都以同样的方式长大。塔拉的父亲患有”暴燥症“(在塔拉上大学后才知道如何描述),并且严重大男子主义。而母亲则是个”极端虔诚“的追随者,追随着父亲。
塔拉从小便生活在恐惧中,似乎出生的使命就是为了世界末日做准备。从小她害怕联邦调查局的人闯入家中。他们在后山储存大量的罐头和食物等待那一天。因为在这个家庭中,父亲认为所有依靠政府的机构或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在,本质都是违逆上帝。
所以塔拉的家庭,生病不去医院,而去相信“被上帝选中”的母亲调制的精油或草药;也不去上学,所受的“教育”就是听从,用反复的受伤和陷入危险来向父亲证明自己的忠诚。
塔拉有6个兄弟姐妹,肖恩和泰勒对于她来说,像是分岔路。一边是无底的黑暗,一边是未知的世界。
泰勒的一个CD称为塔拉人生中的转折点。
塔拉的生活除了垃圾场的各种危险工作外,她开始去剧院唱歌。同时也开始窥见到外面的世界——“被父亲称为异教徒的世界”。
而哥哥肖恩则是个有暴力倾向的人,他伤害塔拉后,总会以温情的一面再出现,告诉妹妹:对不起。反反复复。
17岁的塔拉选择了大学。通过自学考上了杨百翰大学。
大学生活并未将塔拉从原生家庭中拉出,她认为穿着短裙的学生仍像妓女,她也开始了长期的自我怀疑和寻找“归属感”中。
之后塔拉在哥哥、朋友以及教授的帮助下,接受了救助金,并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继续剑桥大学的生活,而后又考取了哈佛历史学博士。
正如文章开头那句“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塔拉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最终“背叛”山峰,而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02 这些岩石
书中总出现一个词叫做“背叛”。
这些年“原生家庭”这个词被反复提上视野。成为日常的闲聊用语,公众号文章的表达核心。
有时我在想,人们在表达快乐时毫不费力,只要发出”哈哈“的声音,我们就知道对方的感受;而痛苦则不以,用各种词汇来画出痛苦的形状。因为大多数人无法像快乐时一样自然的发出声音——哭泣声。
“原生家庭”就像是人与人连接痛苦的信号。
将当时处于的某种痛苦,用”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说出时,我们总会点头产生共鸣。
这不意味着所有人拥有同一种童年,而是拥有各自的原生家庭时,那一份无力感,也许才是人类的共通点。
我很喜欢文中的一句话:”沙粒不可计数,叠压成沉淀物,然后成为岩石。“
我们都是如此成长,内心的每一部分都经过相同时间的堆积,成为不同的岩石,成为自己那一部分”难以承受的重量“。
03 教育
书的结尾,当作者选择自己一个全新的人生时,她认为这个过程可以叫做:”蜕变、背叛、转变..“,但她称之为教育。
教育的意义或者人生的意义本质是无。但形式上常被称为思想上的自由。
思想上的自由,是打破一系列的自我强迫的形式:迷信、瘾、非理性的信仰和没有底色的悲观与乐观。
ici et maintenant
// 昨天读完后,在本上记下的”此时此刻“:
去年看的大多数书中都离不开”生和死“以及”人生的意义“,每一次结束像是又一次焦虑的产生:我还是没有答案。
这本看完后有一些新的感受,成长或者蜕变需要过程,而这是一个慢慢的变化。从没有一本书看过后,就知道自己到底要怎么活。
“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后再决定你是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