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与身在老家的父母聊天,了解到农村老家的一些新生事物,感慨良多。
过去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亲戚朋友、周边邻居都会主动过来帮忙,那个年代尽管大家都没钱,但是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那种邻里之间的感情,令那些从城市来的人动容和羡慕,那个年代经常会听到大人们聊天,笑话那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人情淡如水,生活在对门很多年,可能都不知道对方姓什么,更不知道对方是干什么的。
尽管过去很多年啦,现在我还能够记得老家盖房子的场景。仅仅为了招待那些帮忙的人吃饭,家里支起了一口大锅,负责做饭的人就有好几个。为了盖房子,家里积攒了好几大缸小麦,那个年代能吃到白面可是非常不易啊,各家普遍的主食还是玉米面和更加难以下咽的东西呢。
当然,后来听到父母聊天,之所以有这么多人,也有一部分原因是,那个年代的人们也确实事不多,也不知道还能够外出打工,除了农忙的一段时间,剩下的时间基本处于休息状态。当然,那个年代各家各户也的确困难,普遍处于吃不饱的状态,给别人家帮忙,出点力气,至少还可以吃顿饱饭。
然而,尽管有这些客观因素,但这些乡里乡亲还是要看办事人家的情况,如果这家人没有得到大家认可,如果日常做人不怎么样,很所人宁可在家稀汤剐水饿肚子,也不会过去帮忙,这是原则问题。
所以,在那个年代,任何人做事情都非常注意,一定不能打破乡亲中那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尽管没有人规定应该那么做,但从小在大人的耳濡目染下,在邻里之间、小伙伴之间,大家都会主动遵从。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风格突然发生了变化。
过去大家普遍没钱,即使谁家生活稍微富余一些,反而会更加谨慎,更加懂得藏富,避免刺激到邻里,因为那个年代,谁家富余一些,反而会引起周边人的共同抵制,不跟他家打交道。后来大家对有钱人家的态度逐步发生了变化,过去最多在心里羡慕一下,后来直接成为公开的秘密,大家不再对金钱讳莫如深,主动表现出对金钱的渴望。
过去大家对有钱人普遍抱的态度是,你有钱能怎么样,又不会给我一分,我凭什么要上杆子巴结你。后来人们开始主动对那些有钱人表现出了那种尊重甚至献媚,能够赚到钱的人都是能人,如果能够跟着对方外出打工,哪怕对方能够给自己出点主意,自己是否也可以活得更好一些。
过去谁家办事情,比的是人多,谁家过来帮忙的人多,代表人缘好,尽管需要准备更多的食材,但那是值得的,必定在那个年代,许多事情需要人力来完成,比如一些白事上,需要好几个后生才能够完成。后来风向发生了转变,有人专门开发了相关生意,组织了一部分人专门负责类似的事情,办事的人家不再需要自己外出找人,只要出钱就可以解决。
过去一个人需要长期维护自己的人设(尽管那个年代还没有这个词),金杯银杯不如别人的口碑,没有口碑,很多事情都无法办成,很多事情都会成为别人的笑柄。后来不需要啦,只要有钱,并且名称不是差到每人理的状态,根本不用再担心类似的事情,正所谓“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尽管这是很多乍富还穷的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随着大家生活中金钱占有的位置越来越重,随着金钱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人们逐渐意识到真正重要的,最实实在在的还是多赚点钱,只要有了钱,大多数的问题确实不再是问题。
近些年来,如果谁家再有什么活计,如果再找一些人帮忙,发现越来越难找人啦,因为大家都太忙了,都在忙着赚钱,给你帮一天忙,自己就会少赚几十上百,实在太不划算。于是,人们选择了花钱雇人,无论什么活,只要花钱雇人,突然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人没事干。
不得不感慨,过去人们所看重的那些东西,已经慢慢不再重要,即使在乡情乡味如此浓厚的农村老家,也因为参杂了太多的金钱,人情不再。
这是社会的进步呢还是进步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