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662:
宜阳县董王庄乡赵坡小学教学点
弟子规是依据古圣先师孔子的教诲,他是童蒙养正、幼儿养性、少年养志、成年养德的经典。同时,依据生活中的人文素养、行为举止、道德品行所编成的规范,他教导我们,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他告诉我们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要平等博爱,并且告诉友人,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其内容采用论语的“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
其全文言行108项,章句有360段,总字数为1080个字。全篇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个部分。
第一章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总序中有余力,则学文,他的意思并不是说,学文化不重要,仅仅用剩余的一点力气去学习就行。
恰恰相反,学文化是需要巨大的力量才能完成的。除了国家对教育的巨大投入以外,每个学生必须在学习动机、学习精力,学习理想,学习意志,学习时间上投入巨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取得学习的成功,真正具备知识和能力,成人后才能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有余力,有就是具备,他的相反方面就是无,没有力量就无法学习。余,这里不是剩余,不是剩下的一点力量,而是多余出来的力量,非常宽裕的力量,是把每个人具备的这种学文化的巨大潜力找出来。
有余力,就是找到,具备学文化所需要的那种巨大力量。
如何才能有,就是要努力做到孝、悌,能够主动听从父母老师的教导,能够向自己的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学习,做到这一点,是不是会得到一些学习的力量呢?
相反的把时间浪费在与其他同学的打闹争斗上,与父母的扯不清的鸡毛蒜皮吵嘴上,哪里还具有学习的力量,连本身的一些力量也被浪费了。
努力做到谨、信。什么是谨、信,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节俭勤奋等美德。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打卡,每天坚持不断,非常认真,不打折扣。就是能够长期坚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有了良好的品德,这不就是聚集起了学习的巨大力量吗?
相反的行为放浪,不严谨,一般的生活一些事也做不好,何谈高深的文化学习。
泛爱众,而亲仁。
爱人民,爱祖国,立志回报人民,报效祖国,以历史中现实中的仁人志士为自己的学习榜样。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怎么报效祖国,需要有能力能力从什么地方来?从学习文化中来。
有了理想,才能更自觉的学习高深的文化知识。
什么是文化知识,不是吃吃喝喝,偷懒耍滑,坑蒙拐骗,为个人谋私利。课本上写的都是建设祖国的本领,服务人民的本领。
没有理想人格的学生,他就不会对书上的知识感兴趣。
就没有学习文化的力量。
爱人民,爱祖国,向仁人志习学习,这不就聚集了学习的巨大动力吗?
第一章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我觉得这个总序讲的,有余力三个字很巧妙。把前面的都做得了,后面就能获得巨大的余力,就能轻而易举的学到文化知识。
做到一分就能获得一分,做到两分就能获得两分。做到10分就能获得10分。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学生自然而然的带着这些优美的品性,学习就好一些。
大部分学生需要慢慢的引导。
努力的在各种各方面做得好一点,他学习的力量就会大一些。
弟子规就是我们的起床号,每天读一分钟,谈一分钟学习感受。不断聚集学习的能量!让自己变得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