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经读过王荣生教授的一篇文章,谈过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因为同样的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因个人的阅历等不同,对这篇课文有不同的解读,于是老师教的往往并不是这篇课文,而是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读了几位老师同课异构的《风筝》之后,我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一个课例是以《风筝》这则故事的主题和现实意义为切入点的。老师首先请几位学生各自回忆一件有“悔意”的童年往事,描述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及现在回忆往事时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谈谈《风筝》这则故事发生的原因、当时的情景、当时作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多年之后作者在回忆这件事的时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由此理解这则故事的现实意义。课后作业是要求写一则“悔”的故事,200字以上。
第二节课例则让学生结合文本重点讨论对鲁迅和小兄弟的看法,同时给出补充资料《无法直面的人生一一鲁迅传》,让学生理解鲁迅不因小时候自己受了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原谅自己,不因时间的久远而宽恕自己,深沉诚挚的道歉正是鲁迅的自省和自我批判精神的体现。由此理解一个人的自我反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自我反省的意义。课后作业是搜集资料写一则关于鲁迅自省精神的短文。
第三则课例重点是解读文本中“风筝”的象征意义,让学生用“少年时,风筝是……”的句式说一说风筝在作者的回忆中的象征意义,并解读风筝在作者的忏悔中的象征意义。接着再次阅读前四个单元的课文,寻找运用象征手法的篇章或者是语段。课外作业是用诗的语言来解读自己心中风筝的象征意义。
第四则课例则把《风筝》当成是训练阅读技能的文本,让学生细读文本,品味关键词,分析文章主题,设计的问题与中考题完全一致。
第五则课例重点是揣摩《风筝》的写作技巧。老师先把补助资料《我的兄弟》这篇文章发给学生,让学生比较《风筝》与《我的兄弟》的异同,让学生思考:这两篇文章都是出自鲁迅手笔,为什么《风筝》会获得巨大的成功,而早于《风筝》五年发表的《我的兄弟》却被时间无情的淘汰,由此归纳出写文章的一些基本规则与技巧并加以运用。 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却教出了不同的内容。因此,老师在确定文本的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为本节课的目标服务,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