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
第一节: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备课关注最重要的两点:
1.合宜的教学内容;2.有效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一、搞清楚三个概念:阅读、阅读能力、阅读教学
1.阅读:对某一种特定体式和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阅读是一种问题思维。阅读便条是一种方式,阅读诗歌又是另一种方式。
2.阅读能力:
(1)阅读取向:取决于读者的阅读目的。但要确定的是,“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这种提倡是不正确的。
(2)阅读方法:即运用适合于这种体式文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约=阅读取向+阅读方法
3.阅读教学:有三条路可走:
(1)提供学生理解、感受所需要的百科知识;
(2)帮助学生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
(3)指导学生形成所需要的阅读能力。
二、文本的教学解读:依据体式
什么是合适的文本解读?
第一,对这种特定体式的文本,阅读取向要“常态”。
第二,在特定的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所以这里我的问题也产生了。究竟对于每一种体式的文本,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王荣生教授在文中讲了一种最简单的方法,那便是:拿起一篇文章,最好不要把自己当“语文老师”。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把自己当成一名读者,去阅读,去理解,去感受。
有的时候,其实挺迷茫的,因为考的内容跟我们现在眼下研究的内容,根本就不在一条路上,如何能平衡好二者的关系?也就是说如何能让我坚定这样教,就是对的,就是对学生有利的?
可是,已经在学校工作一个多月的我,还是困惑的。因为主要的压力来自于家长,来自于学生的成绩,可是看看那些莫名其妙的考卷考题,就在怀疑,自己现在学习的这套理论是否能真的提高学生“成绩”?
这个“成绩”如果只看学校考卷,我想答案会很不好。可是,如果这个“成绩”代表了学生的整个语文水平和素质呢?那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王教授还列举了支玉恒老师的课堂实录《只有一个地球》,让我知道了,不要随便妄自菲薄,即使是体育转行过来的语文老师,也可以成为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只要是发自内容的去教一篇文章,去感受一篇文章,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待一篇文章,就不要怕自己成不了好老师。
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来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