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中国人的逻辑》的作者翟玉忠在书中将西方的逻辑学与中国的名学作了比较,又将中国名学系统地呈现出来。与西方逻辑学相比,中国名学更适用于处理复杂的系统,可以直接用于社会治理。名学成了儒家名教之学和法家名法之学的基础。站在中国名学的角度去看西方逻辑学,我们更容易看到西方逻辑的局限性,比如说常常会出现道理上说得通,但是却脱离了现实的情况。
《正名:中国人的逻辑》的作者翟玉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在书中展现出了对中国名学落魄到如今这种境地的悲悯,呼吁中国学者早日醒来,共同抵抗来自西方的精神鸦片。难怪南怀瑾先生在读了他的书后感慨说:“中国文化后继有人了!”
本书金句
1.名教是指以名分、社会责任为主的礼仪教化之道。
2. 如今很多学者把君臣、父子以及后来三纲中的夫妇简单地理解为“封建等级秩序”,这种理解就过于简单化了,相反,它如实地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是文明社会的基础。
3. 君主时代结束了,君臣之伦也就不复存在,但是社会中上下级关系并不会消失,上下之义仍然要坚持。
4. 我们需要新的禁烟运动,不再是为了身体的健康和外流的白银,而是为了文化上的自信和学术上的自立。
核心内容
一、三纲不是封建等级,而是社会秩序
1.中国名学的逻辑
与西方的逻辑一样,中国的名学也是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与西方的逻辑学相比,中国的名学更加适用于处理复杂的系统,名学将名位与职责彼此匹配,可以直接用于社会治理上。这就使得名学成为了儒家名教之学和法家名法之学的基础。在中国,很多学者把正名中的“名”等同于西方逻辑学中的“概念”,但是“概念”的内涵却远远比不上“名”的内涵。概念是脱离实际的理论,而在名学中,名是用来联系实际的,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2.名教的具体内容
在名教的具体内容上,强调礼、义、廉、耻。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为君者的地位就稳定;有义,人们就不会妄自求进,也就不会巧谋欺诈;有廉,人们就不会掩饰过错,行为便自然端正;有耻,人们就不会趋从于坏人,邪乱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可以说,名教对于中国古代的统治阶层维持社会的秩序,使人们自觉地接受道德的约束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正名就是用名教来教化民众,用名法来约束民众
1.名教与名法的关系
孔子之后,“正名”之学主要流入了儒家和法家,儒家“名教”与法家“名法”并称,反映出名学对于政治法律的核心意义。名教的德治与名法的法治是一对阴阳辩证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很难将名教与名法截然分开,因为只有明确统一法规制度,使是非清楚,赏罚分明,才能有力地保证礼、义、廉、耻的施行。
2.名法的具体内容
“名法”包含“名”与“法”两个部分,其中“名”包含三种类别:第一种是事物的名称,如事物的方、圆、黑、白等;第二种是诋毁、赞誉的名称,如善、恶、贵、贱等;第三种是形容事物的名称,如贤能、愚蠢、爱慕、憎恶等。“法”包含了四种表现:第一种是永恒不变之法,比如说上下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是教化之法,如道德品行修养的好与坏,风俗的异与同等;第三种是治理民众之法,如奖赏有功、惩罚犯罪等,第四种是平准之法,如制定法规、统一度量衡等。
三、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容诋毁,为中国传统文化正名
1.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被诋毁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其中有很多精华之处,然而随着西方逻辑学引入中国,有些人就用逻辑学的归纳、总结方式用来拆解中国名学,结果把名学拆得似是而非,不仅仅西方学者在做着这种诋毁中国文化的事情,有些中国学者在学了西方逻辑学之后,同样在做着自我诋毁的事情。
2.中国文化被诋毁的案例
从来没有到过中国的欧洲学者称中国专制,于是中国学者在引入西学的时候也称中国专制,他们总能从中国的典籍中找出相关的只言片语,写出一篇具有“国际水准”的论文来证明中国专制。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说中国儒学名教有愚民之说,有反智主义的论证。孔子一生诲人不倦,培养了弟子三千人,对中国文化居功甚伟,但是诸多中国学者对这些视而不见,坚持认为孔子是主张愚民的,证据就是孔子在《论语》中的两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人把这句话解读成,儒学名教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让民众听话,不必让他们知道事情的真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