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板都想招些高手回来,希望这样“高”价值的员工能给公司带来更高的效益,但是你有考虑过一个问题么?这样“高价值”的员工真的适合你的公司么?
找“贵”的不如找“对”的
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追求都是希望不停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以及让自己去到更宽广的平台上施展才华。但是对于公司来说,一个员工的心态和忠诚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对公司来说,最厉害的员工不一定是最好的员工,最好的员工不一定是最厉害的。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买贵的不如买对的”,企业招聘员工也应该有这样的觉悟,只有能适应公司人文环境的员工才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什么是对的人?
简单地说,如果你想要打造世界上最好吃的一家食品店,你不能招来的都是厌食症患者;如果你想要打造一家服务至上的企业,你不能招来做事马虎,不关注细节的人。
所谓对的人就是不论你的公司是卖化肥农药,还是开发核潜艇,他们愿意留下来,相信你给的愿景,每个人都更卖力地工作。
对于每个公司来说,最关键的是树立一个目标,寻找对这个目标感兴趣且有能力的人。伟大的公司从来都不会去招募技术好的人,然后激励他们前进。它们会招募那些已经有进取心的人,然后赋予他们灵感。
阿里巴巴在最初创建的时候,即便公司已有四五百人的规模,但无论何人加入,马云都会亲自面试,包括前台和保安。
马云多次强调“多花时间在人身上才是最大的投资。”很多公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评估员工的表现和应得的年终奖上,评估过程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但是,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招聘一个人上,如果“料”取错了,入职以后不管如何努力教导都没有用。只有取对“料”,再加上严格的训练,才有可能收获好的人才。
“没有经过训练的员工,是最昂贵的员工!”一个没经过培训的员工就像是一块原材料,有棱有角,员工本事越是厉害,棱角就越分明。如果就这样放到了平台上,不仅容易割伤别人,也很可能让平台受损。所以招来一个很厉害的人才,不如培养一个符合企业文化并且有热情的普通人。
怎样选到对的人
每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不同,需要的人才自然也不同,那怎样才能选出“对”的人呢?
传统的面试虽然能够衡量出应聘者的个人技能和工作经验,但是文化的契合度在面试环节其实很难做出准确评测。所以现在很多公司都会启用推荐制,即让员工推荐他们的朋友参与面试。“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其实公司合格员工的朋友圈就是理想员工最大的潜力池。
潜力池只是缩小了筛选的范围,所以有了潜力池之后还不够,还需要一种可以从潜力池里找到合适目标的方法。
华为的做法是改机制。2012年,任正非在媒体上公开宣布,华为的人才模式要从培养制转变到选拔制。
华为能从当年三十门四十门模拟交换机的代理商走到今天,没有将军的长远眼光我们就不能走到今天。为什么我们后继就产生不了将军呢?是文化机制,考核机制的问题。以后我们改成“获取”、“分享”。就是我们整个考核机制要倒过来,以利益为中心。
婆婆肯定是不能替媳妇生孩子的,生孩子是要靠儿子和媳妇的努力,我们能扶起来的也未必不是阿斗,所以我们不是扶持而是选择。公司的内部政策也从培养制改成了选拔制,中国和西方不一样,西方是因为没有人,必须要靠把你培养起来担负这个任务,中国遍地都是人,我就把最好的选来干就行了。
——任正非
很多人都知道华为的文化是狼性文化,殊不知,倘若一个人自身没有狼性,根本就进不了华为。华为的应聘程序非常复杂,不仅有技术面试、综合面试、英语口语,还会有网测。这些测试就好像一道道筛子一样,将那些不符合华为精神的人都刷掉了,只留下那些符合华为要求的人。
华夏基石领衔专家施炜老师长期观察华为,他曾经开玩笑地说华为招人的标准是“胸有大志,身无分文。”从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任正非那么强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
经营企业需要大智慧
阿里巴巴也好,华为也罢,为什么他们都会在人事上大费周章?因为“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而员工如果不符合企业的需求,那么他就不会端正态度,你再怎么去经营都是事倍功半;反过来,如果员工认可企业的文化,那么再去培养他,他很快就能达到你预期的目标,因为他有热情和动力去进步。
企业中如何经营好人是一个难题,但经营企业远不止这个难题,想要企业不断壮大,就必须不停学习,提升境界,生发系统,引爆团队,统一思想,这样才能将所有难题都一一解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