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实习期间的问题

实习期间的问题

作者: 忆憬 | 来源:发表于2018-05-12 15:40 被阅读31次

    实习期间,老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帮他完成一个人物采访提纲。那天中午见老师推开办公室的门,提了几句后,就把微信公号的一篇推文转发给在场的实习生,说是五点之前把提纲讨论出来。

    要去采访的不能说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亲自接触过国内顶级大平台的少数人,当然这是相对电视领域来说的。总之是超出我这样的人一大截的人。微信的推文中的主题是新书分享会,对,他还出了一本书。老师说,可以抱着小迷妹的心情,设想见到心中的偶像那样,提出你们想要了解的问题就好。

    迷妹?抱歉,首先本人见识短浅在此之前没有听说过这个作者。其次,即使是广播节目,但实事求是不是行业基本要求吗?怎么能说是抱着迷妹的心态呢?还有,不论是电视还是广播台,发挥媒体属性为提供大众服务才是应该的吧,那么对于这个节目和这场采访,主要的受众人群是哪些呢?问题还有很多,但老师的要求就是下午五点之前列出一份提纲交给他。

    新书分享会,那就从书开始入手的,三两个小时总能翻完一本书,了解个大概吧。于是开始在网页上搜寻电子版,在线阅读是可以的。身边的其他同伴,也拿出纸笔,点开微博、网页开始浏览相关信息。

    从他写的书看起是一件很神奇的事,虽然总认为一个人写出的字或文章是最能体现其真实思想的人。但突然发现,这样一来对于很多只能从文字的那些人,我的尖酸刻薄属性会暴露无遗。几个小时翻完了他的书,就我狭隘的感知能力,只能够说这就是一本心灵鸡汤。同伴看得认真,说“日子就像白驹过隙,过的很快。”说实话,没有字斟句酌的我,到还没有发现这样的情况。只是就那些作者自己提出的对文字的感悟倒还真是不敢苟同。

    翻书的同时,那边也有同学根据网络信息,列出了循序渐进的谈话内容,不过这些问题书上但还是真是详细讲述了呢!好吧,提问者肯定是能预期到拜访者的回答才会提出相关问题,一场采访才能顺利进行下去。如果不了解受访者,那么采访就变成不可控了。所以采访者是以全知视角借由受访者之口说出那些浮在表面上的事实,尽管那些显而易见的东西已经经过其它渠道呈现出来了。

    翻完书后,那素未谋面的受访者不知已然承受了多少个白眼,或许耳朵还在发烫呢!真是抱歉呢,仅从文字就这样在他不知道的地方画上了红叉。最终那份提纲还是被同伴列了出来,拿给老师,还从头到尾好好讲解了两遍采访思路。只是到现在都不知道,那场新书分享花钱去参与的是哪些人,那期节目又是被那群人点开收听。作为粉丝去到现场的人,可能忙着盯那位作者的颜了,说了什么,问了什么大概谁也没有在意吧。还有,那些点击收听广播的人呢?他们又是怎样的心态,哇,居然是这么一位优秀的人?还是什么?

    那一天从那栋大楼走出来的时候,心情就像此刻没有阳光的窗外,淡淡的,一切都褪了色一般。即使这样想起,也觉得不妥。不妥,怎么就能单凭一本书,就妄自对他人形成一个刻薄的印象呢?不妥,怎么就能就让他人去完成那份工作呢?不妥,所有的疑惑都没有说出口,放任流去。不妥,怎么就不能换个角色,考虑作为受众的想法?不妥,怎么就不能稍微转动一下脑子呢?

    对他人的不公,对问题的累积,对自己的任性都感到不妥,很不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实习期间的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rch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