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地地道道的85后,从小生活在东北的一个镇子上,那时的农村有一望无际的玉米地,还有挂满果实的海棠树和杏树。夏天的午后会有人用泡沫箱子装满冰棍,推着自行车缓缓走在房后的土路上,嘴里喊着“卖雪糕,冰镇的雪糕,拔凉的雪糕。”
这时候我会说“爸,我想吃雪糕。”他从一个铁盒子里拿出来几个一毛的硬币,什么也不说的放到坑沿边上,我飞快的拿起硬币,乐癫的去追赶卖冰棍的自行车。
这就是我爸德林,一个话很少的东北庄稼人。
印象里德林打我的次数非常非常少,我也极少做出惹他大发雷霆的事儿。倒是我妈老柴会时不时的修理我一番,比如:没写作业,把衣服弄埋汰了,还有一次我偷了爷爷的十块钱。
德林极少过问我的学习成绩,对我考试成绩的好与不好他出奇的沉默,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会和一杯散装白酒,但是就是听不到他的批评。他喊我回家吃饭的时候连姓都不会省略,他极少喊我“儿子”,所以我们之间天生有一种生疏感。
小时候跟他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应该是“爸,我妈呢?”“爸,给我吃饭钱。”我不知道有多少80后的父子关系像我和德林这样。但是一定有。
在我没出生的时候德林就开始做大豆腐,他提前一天把黄豆浸泡在水里,第二天四点多起床,用劈好的木头把火生得旺旺的,然后一边用电磨把黄豆磨成浆,一边把豆浆倒进烧开的大锅里,不停地搅拌后,再一勺一勺的把热豆浆倒过滤网去掉豆渣。我总是在德林的豆浆香味儿里醒来,不用洗脸就能先喝上一碗德林提前晾好的豆浆,如果恰巧早上卖油条的经过,他一定会给再我买几根油条。记忆里我好像吃的很开心,好像也从来没问过“爸,你吃不?”
他会装一暖壶豆浆,留着我和老柴晚饭时喝,小时候我喝豆浆就像喝水一样。德林坚持用卤水点豆腐,不放石膏和防腐剂,他的豆腐块要比市面上的小,但是前后屯都爱吃他做的豆腐,说“有豆腐味儿。”
上了初中以后我和德林说的话就更少了,他每天依旧忙着做豆腐卖豆腐,然后抽点烟喝点酒,除此之外他没有其他的爱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考失利的时候,德林没有一句指责,只是说了一次“重点高中你想去的话,咱就自费去。”而我花了8000元上了县城重点高中。8000元应该是德林和老柴用几年的时间攒下来的吧!
从那一年,爷爷奶奶渐渐地没有了劳动能力,上高中的我开销也大了。德林不再做豆腐了,他在镇子上找了一份工作。收起了电磨,拆了做豆腐的模具,扒了做豆腐的大锅,然后每天骑着自行车早早的出门,经常加班到夜里。用我妈无奈又心疼的话说“没知识的人到啥时候都这样,出苦大力的命了。”
高中三年,德林没有去过我上学的县城,他只是会在我每个月底放假回家前买好我爱吃的肉类和水果,然后在离开家的时候给我拿下个月的伙食费。“爸,给三百就够了”“多拿点吧,花没了要不还得让你爷去给你送,怪麻烦的。”他会多给五十或者一百。
当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德林在饭桌上喝多了,他第一次当着姑姑和姨们的面上高兴的说“我大儿子还挺能耐的,这是咱家祖祖辈辈第一个大学生儿。”姑姑端起酒杯“看我大哥这些年烟不出火不冒的,就攒钱等着供他儿子上大学呢。学费肯定攒的足足的了。”德林原本喝酒胀红的脸显得更红了。
来河北上学以后,德林变得更忙了,我和我妈打电话的时候总是问一句“我爸最近咋样?”而跟德林打电话的时候,这句话反而问不出来了。总觉得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说这样的话太困难,特别他是我爸。我和德林通话一般一分钟就结束了,他永远都是两句话“你在外边自己吃点好的。”“钱不够花你吱声。”如果还有第三句,那就是“我把电话给你妈,你们娘俩唠吧。”
毕业后我留在河北工作,我象征性的问了一句“爸,我留河北了,这几年先不回长春了。”他说“行,你自个满意就行,我和你妈你不用操心。”
2011年我出车祸左臂粉碎骨折,德林非要和老柴一起来照顾我,那是我唯一一次看他这么坚持要看我。因为照顾爷爷奶奶的关系,他没有来,他每天给我打电话,内容还是那两个“住院吃点好的”“没钱了你吱声,我这儿有。”
2013年春节回家的时候他主动谈起买房的话题,“要是觉得河北不错,你就把房子买了吧,首付我给你拿,20万应该差不多够了。贷款你自己还。”半年后我买了房子,有一天他喝多了给我打电话“别有压力,该吃吃该喝喝,贷款爸每个月给你还。”那好像是我第一次在电话那头哭,德林不喝多的时候估计也没勇气表达他对我的心疼。
2014年中秋节,我偷偷的回吉林老家,之所以没告诉家人是想给他们一个惊喜,而当我迈进屋子的时候,看见瘦瘦的德林左脚上缠着绷带,脚趾头上露出一根钢钉。见我的第一眼他乐了,“你不是说过节加班不会来了吗?”“爸,你的脚咋整的?”他把脚收了收,笑着说一句“前几天碰了一下,过几天就好了。”一个多月前德林在单位干活的时候把脚指头砸伤了,每周打电话回家的时候他和家人从来都没提过。我心里说不出来的难受。在家的几天时间里,我每顿饭都给他熬骨头汤,回到单位后我给他邮寄壮骨粉和蛋白质粉,特别想弥补些什么。
德林和老柴从不问我恋爱的事儿,仿佛他们能接受我当下的状态,虽然他们不说,甚至宽慰我对谈恋爱别有压力,但是我心里也明白。在2015年春节回家的时候,德林偷偷地跟我说,“你结婚的钱,我也攒的差不多了。”
突然的感觉德林老了,不再是当年整天走街串巷卖豆腐然后回家喝点酒第二天继续精力充沛的壮年了。如今他沉默的样子让我觉得自己在过去二十多年里错过了许多了解他的机会。时间注定不是单象限的东西,我的成长注定着是他们的衰老,就像我记忆里的老柴应该永远37岁,德林25岁,回想起来那应该是16年前的他们了。
虽然这么多年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德林与他爸爸之间的交流实际上也并不比我和他之间的多。甚至有时候会有一些小的争执。德林不会顶撞他爸爸,只是不支声而已。这是他做人的方式。
2015年初夏,我的爷爷得了重病,德林作为长子担负起所有照顾老人的责任,这么多年我记忆里没吃过德林做的饭,但是从爷爷生病到现在,几乎每天的晚饭都是德林做的,他每个月带着他爸去医院陪护,给他爸洗澡换衣服,老人生病发脾气,德林依旧不支声。有一天我问德林“爸,你怎么不让我姑他们来换换班?”德林抽着一支烟“谁家都有老人,能不麻烦他们还是我自个来吧。”而这时老柴正在单位拼命地加班,他们俩生活的比过去三十年更有默契。对于发生的一切,他俩什么都不说。默默的,默默的。而无论什么时候你打电话询问关切,他俩都说“放心,挺好的。”这是一句我们三个人心里明知道很假,但是又都愿意信以为真的一句话。
我不知道有多少70后80后与父亲的关系和我与德林的类似,德林他们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里压抑了太多天性。他们不懂如何去表达爱自己的家人,不知道说出那些温馨充满正能量的词汇,他们只会默默的守在那里,在一个他们认为合适的距离上看着你。他们对待子女天生的沉默现在看来让我们又爱又恨。
从小唱惯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80后可能在今天看来是特别缺少父爱的一代。在以后的道路上我们要用很多的时间去体会这份隐藏的爱,同时也要学会父亲没有直接交给我们的方式去爱我们的家人和下一代。今早在听收音机里播放爸爸去哪儿里林志颖和Kimi一起演唱主题曲时,我觉得自己童年里有一块位置是缺失温度的,那不是德林的错,也不是我的错。德林没有给那种抱紧我的温暖,却也帮我遮风挡雨的撑起了一片蓝天。他没有说出自己遗憾却默默的让我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他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在提供给我物质上的保证同时又不给我牵绊。这也是那些像我一样的80后所感受的一种父爱吧。
只是再往后看的时候我能明白,我们父子俩谁都不要再缺失以后的日子了。我爸没有给我唱过《小星星》,那我为什么不给我爸唱一首呢?
爸,父亲节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