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深度工作》读书笔记5

《深度工作》读书笔记5

作者: 七色儿 | 来源:发表于2018-03-07 12:44 被阅读0次

    章节名:  第二部分:第一章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然而,在继续探讨这些策略之 前,我想先解决一个或许一直困扰你 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么深入的 干预?

    开篇举完例子破题后后,点出本章主旨,然后一个转折回到一个问题上来。这种写法在本书中很常见,显示作者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严谨,逻辑性强,让读者信服。写作的顺序挺有意思。

    一周之后, 研究人员搜集了 7500 多个样本。实 验结果简要概括如下:人们整天都在 抵抗欲望。

    借用其他科学研究的成果支持自己的结论,一个科学作家最倾向的写作方式。

    由此我得出了一种令人振奋的想 法: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 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 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 志力最小化。

    不同于很多鸡汤在讲意愿,作者直接点题良好的意图没什么用,转化为行动才行得通。这就是鸡汤跟干货的区别。这就是好书之所以是好书。

    说这些的目的在于 使你相信,有很多方法可以将深度工 作融入你的日常工作日程中。

    本书的一个令人感动的地方在于不仅提供方法,还提供多种方法供我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保证不管我们的生活情况多么不同,我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

    “你下一步需要做的事就是不要让 这个链子断掉。”

    链条法的精髓——不要让链子断掉。结合日历画叉法,也就是每一天都要坚持。但是“不要让链子断掉”比“每一天都要坚持”酷多了。

    在《纽约时报》的同主题专栏 中,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 用更坦率的方式总结了这种现 状:“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 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

    我们更熟悉的例子有王朔、刘慈欣、村上春树,我看过文章写过他们也是采取很严格像坐班似的写作方式,绝不是灵感来了才写。而是在大量的基础积累中遇到灵感抓住灵感。

    尚克曼签了 一本书的合同,要求仅用两周的时间 完成全部手稿。要赶上截稿日期,要 求他极度专注。为了达到这种状态, 尚克曼做了一件非常规的事情。他预 定了一张往返东京的商务舱机票,在 飞往日本的航班上写了一路,抵达日 本后在商务舱休息室里喝了一杯浓咖 啡,然后登上返航的飞机,又写了一 路。等他回到美国时,已经有了完成 的手稿,这距他最初离开时仅仅 30 小时。“这趟旅行花了 4000 美元,但 是完全物有所值。”他解释说。

    整个确实大手笔、非常规!但是结果却非常好。产出效率惊人!!

    克里斯坦森后来解释说,这种什 么与如何的区别非常重要,但在职业 世界中往往容易被忽略。找出实现某 个目标的战略往往很简单,但是真正 引领公司上行的反而是确定了战略之 后该如何实施战略。

    多少人死在了执行上!执行其实是另外一门学问,也需要花很多精力去策划实施。

    当我转而关注深度工 作时间之后,突然间这些指标都与我 的日常有了关联。多一个小时的深度 工作时间立刻就能显示在我的计分板 上。

    我觉得这跟把目标逐级分解是异曲同工的。把最终目标分写成一个个可执行的目标。

    4DX 框架构建在执行比制定策略 更加困难的基本前提之上

    执行比制定策略更加困难,这是一个基本前提。所以重点在于掌握后面的行动准则。如果对比一个思维力强而执行力差和一个思考不深入但执行力很强的人,往往后者的人生过得更加顺畅一点。

    最后这一步听起 来有些浮夸,但这样做可以给大脑一 个暗示,使其意识到可以放心地放下 与工作相关的想法,留作明天再考 虑。

    这就是所谓的仪式感吧。我认为仪式感能够清晰的将一些事情跟另外一些事情,或者一些时间与另外一些时间区分开来,从而更加容易在脑海里形成记忆。这样,我们在那些猝不及防的重大时刻,我想这些记忆能帮助做出决定。

    工作 时,努力工作。完成时,就放松下 来。

    这种工作方法似乎在国内的企业中并不是特别推崇,从我个人经验来讲,更多的岗位,都要求我们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手机24小时开机,即时通讯能够及时回复。我们认为这更适合我们当前国情。对于这种说法,我难以判断。也许正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数工作都是“浮浅”工作,所以这种要求不过分,但是一定是限制了深度工作的,也是为什么中国创新、知识成果薄弱的原因吧。谁能更尊重知识工作者,谁的企业也许研发力量更强、更是行业翘楚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度工作》读书笔记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rdj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