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
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子当如孙仲谋

作者: 千寻山庄 | 来源:发表于2018-03-07 12:40 被阅读0次

    说到此,首先说一首词。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影视剧版孙权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诗人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此时辛弃疾已过六十三岁。

    诗句所述。遥想当年,东汉末年,天下群雄奋起争霸,无数英豪雄杰纷纷陨落,兴亡衰败只如同过眼云烟,千古旧事随着长江流水纷纷逝去。年仅十八岁的孙仲谋继承父业,在年少之时便已经多方鏖战,战断江南,试问天下,也怕只有曹刘两家能当敌手?男子汉大丈夫活着就应当如同孙仲谋一般。

    公元建安五年(200年)4月,功绩卓越意气风发的孙策准备发兵北上之时,在丹徒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为了江东的稳定,自己儿子又太小,孙策处于出于江东大局考虑,于是让位于弟弟孙权,孙权当时虚岁十九。

    孙策(扮演者沙溢)

    孙权接受孙策基业时候,原则上来说还不完全叫做“江东”。由于刚刚统一江东没有多久,不仅地盘狭小(只得江东五郡大部分),实力薄弱,更重要的是地方绅豪势力及江东世族大家仍存异心,局势动荡不安,外强窥厮,可谓内忧外患。

    庐江太守李术更是公开反叛,宗室内部庐陵太守孙辅通敌曹操,孙暠企图夺权,丹阳太守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遭到杀害,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

    在如此境地下,孙权果断出击,依托于周瑜、程普等旧臣,统御诸将,先率军消灭李术,得其部众,后又灭豫章、会稽等地山越势力,收编将领为其所用。在对付地方绅豪和世族大家上,孙权尊世族首领张昭为师傅,拉拢绅豪,阻止宗室动乱。势力渐渐得到支持巩固后,孙权又广招贤才,聘求名士,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陆逊、徐盛、顾雍、顾邵等人被招至麾下。于此,孙权得当的处事方法安定了地方大族及宗室人心,巩固江东局势。

    稳定了内部局势之后,孙权三伐黄祖,最终将其击杀,吞并江夏郡大部,并于其间收得大批将领,名将甘宁就是在此时归附孙权的。此时,孙权带领江东势力称霸一方,而他年仅二十七岁。

    孙权在年少时候,就被身边的人认为”气度非凡,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崇尚侠义,喜欢蓄养贤才“。他常跟随在孙策左右并参与内部事务的决策,其才能令孙策都自叹不如。每当宴请宾客时,孙策常常回头看着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孙策在临死时候由衷的说道:“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张震版孙权

    在孙权吞并江夏郡大部势力后,实力渐渐扩大到了中原一带,直接触及到了刘表和曹操的势力。曹操再经过多年的奋战后,终于击破各路诸侯强敌,统御中国北方大部土地,在赶走刘备势力后,公元208年曹操亲自统御20余万大军南下,意欲一举消灭东吴孙权。

    于此,三国时期第一次南北大战拉开帷幕。孙权用周瑜为将,领三万东吴精锐,协同刘备所率领的残部两万,于赤壁用计谋大败曹军。关于此战,对于小说中描述的一些过程我就不多做描述。

    火烧赤壁

    赤壁之战是孙权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战争经历。的确,在历史上,率领东吴方面军并在赤壁之战中直接指挥整个战役的人是周瑜。但是,我们要知道,在一切现实条件不具备、实力悬殊很大的情况下,最终能开战并且战胜的最终决策者,则正是孙权。一句话,孙权但凡有一丝惧战之心,就会成为第二个刘琮(荆州刺史刘表之子,因为惧怕曹操,未做抵抗便携众投降于曹操),而且若是孙权犹豫不决,他的所有想法都会给东吴将领带去负面影响,战也未必能胜。

    赤壁之战之后,三国时期的三国鼎立格局形成,孙权所带领的东吴势力也由此开始了进取扩张的霸业。纵观孙权的前期人生,年少从兄长手中接过基业起,虽然一路也都崎岖不平,但似乎一路走过去也都有惊无险,与同时代的刘备、曹操等相比,并未有过什么大的坎坷。这点上,我认为有两点可说。

    一是东吴独特的地理优势。东吴战具长江以南土地,长江以北势力难以企及。在三国时期尚属于蛮荒地区,经济人口等还不发达,除了东吴势力所占据的地区外,还没有太大的势力威胁孙权的政权,相比较之下,战争竞争的概率要小的多。

    二是孙权高明的政治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孙权以年少之力带领东吴势力一步步走向鼎盛,达到稳固,这其中多数人都持怀疑态度。每一次做出决定的时候,孙权都力排众议表现出坚定的决心,这份信心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让所有将领都由衷信服和坚决拥护。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经过5年的休整之后,曹操率领大军再度南下。推进到濡须口一带,与孙权相持一月有余,孙权用水军封锁,围困曹军,共计淹死和抓获曹军士兵数千。

    影视剧

    后来孙权几度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于是孙权亲自驾船从濡须口进入曹营阵地。曹营诸将都以为是敌军攻击来了,准备迎战,曹操见后说:“这一定是孙权想要亲自见识我的军队!”于是命令严整军队待命,弓弩不得妄发。

    孙权乘船在曹营中走了五六里,神采悠悠,回去的路上还命令演奏欢快的乐曲。

    曹操远远地看见孙权一行,舟船军队严明整肃,士气高昂,不禁脱口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这是三国时期重要著作《三国志》中有详细记载的记录。历史太多久远,无从考证。事情我猜测会有,但是详情未必如同书中说讲述,毕竟两军对垒胜负乃是最终结果。如果真有这种情况发生,那只能说明两点,一是曹操并非世人所诟病的奸诈阴险虚伪善变之人,光明磊落,二是孙权乃是真英雄真豪杰,只身前往敌营查探,敌军严阵以待,明知有可能九死一生的事情,还能泰然自若,神定自若,平凡的人如同刘琮等辈如何做到?

    于和伟版曹操

    风肃肃,旌旗飞动!将士列于阵前,铠甲上身,刀剑出鞘,剑拔弩张,一副肃穆严严的情景。孙权带领一队人马,一边凑着鼓乐,一边神态自若的从阵前划过,叫谁能够不服心气!

    一代枭雄曹操,寡势起家,南征北战,戎马半生。灭二袁,杀吕布,降刘表,克马超,退刘备,收汉中张鲁,可谓文韬武略,英雄一世。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果如其人。曹操经不住联想翻飞,感慨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其中滋味也只有五十八岁的曹操自己能懂。功略盖世,辉煌一生,却觉得孤寂聊聊,身边无可托付之人。孙权方才而立之年,已经雄踞一方,雄姿英发,英姿勃勃,不是一般人能所能比拟的!

    曹操肯定早有耳闻,年仅18岁的孙权在接手江东基业时候,可谓内忧外困,危机四伏。面临内忧外困的局面,孙权沉着应对,对外拒曹魏,防刘表,安抚山越,对内则团结群臣,发展经济,最终划天下而平起平坐。无论怎么评价,孙权都是一个出色的接班人。

    孙权

    《三国志吴主转》又记载,孙权回去后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带一张小纸条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对众人说:“孙权不会欺骗我。”于是命令撤军回去。

    这段话讲起来感觉有点言不达意的地方,像是话没有说完,事委原由我不探究。但从中可以看出曹操的失落,一则是曹操觉得孙权已经今非昔比,无法短时间消灭,二是觉得有这样一个人做对手也是好的,天下知我者英雄者孙权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或者英雄惺惺相惜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一份特殊感情。

    曹操退去之后,有生之年再没机会踏足江南,相信他致死也对此耿耿于怀吧。

    而后的孙权更加强势,巩固政权后,在与刘备的不断抗争中,夺得荆州,使得实力达到鼎盛。再后来,孙权启用陆逊指挥东吴军赢得了三国时期另一场重要的战争,夷陵之战。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孙权的识人、用人之道,纵观他的一生,在这一点上那真可谓是达到极致了,这在中国历史实属少见。在东吴政权几次生死攸关的大战事件中尤为凸显。

    赤壁之战赐予周瑜宝剑,完全交由周瑜指挥;夷陵之战力排众议,启用书生统帅陆逊;夺取荆州一战,孙权用吕蒙为帅,白衣渡江,斩杀蜀汉大将关羽。

    次次看似铤而走险,孤注一掷,然则每次却都有惊无险,逢凶化吉,真心不佩服孙权都是如何做到的?要知道在古代政权斗争中,领导人若是左右摇摆不定,那对出征在外的将领来说都就是致命的因素,唯有领导人能坚定信念,上下一心才能出奇制胜,固若金汤。

    三国时期局势图

    前期的孙权所带领的东吴政权由小到大,一步步壮大辉煌,虽说没有多少坎坷,但也走的艰辛不易,总体来说稳步上升。但在孙吴后期政权中,却充满了谋略、杀戮,这里就不做解说。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论孙权的丰功伟绩也好,是非曲直也好,逸闻趣事也好,也都不是一篇闲话诗文所能概括的。历史总归消散在风中了,后人的解说还被后人解说。

    北宋的苏辙曾这样评价孙权:“吴大帝方其属任贤将,抗衡中原,曹公惮之。及其老也,贤臣死亡略尽.......今夫曹操、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

    在我看来,论做事,孙不如曹,但论做人,孙仲谋第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子当如孙仲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kdj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