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蔬菜也成了餐桌上奇货可居的珍品。
朋友知我居家已有些时日,怕是采购不方便。所以那天特意打来电话说:“我给你拿来点蔬菜,你看看有时间下楼取一趟没?”
于是我赶紧大呼:“有时间,有时间,我马上换衣服下去取啊,等我一会儿。”
想我一连吃了几天馒头,饼,或者粥,还有一天是自己用料理机打的米糊,虽然用料丰富,有薏米、红豆,花生和红枣,可我这胃已经再难消化了。没有蔬菜搭配,连胃都起了抗议。朋友又在此时慷慨相赠,我又哪有勇气拒绝。
所以,赶紧换衣服下楼。朋友从车上抱下来一个大纸箱,纸箱上边用胶带纸封着。他说:“拿回家吃去吧,我也不知道都有啥。”朋友的菜,虽然对我来说真可谓及时雨,可真的接过来拿到我手里的时候,还是觉得挺过意不去的。毕竟,这个时候,它不只是我一个人的需要。所以,我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的客气道:“太麻烦了,还让你跑过来一趟。”
朋友很爽快,扔下一句话说:“没事,快上去吧,我走了。”
我抱回纸箱,拆开胶带,看到里边分装了四五袋东西,有茄子,有圆滚滚红玛瑙似的新鲜水萝卜,还带着嫩绿的叶子;其他几袋分别是生菜,尖椒,鲜嫩的小豆苗。尤其那小水萝卜,还带着干净的沙子,一看就是刚采摘的。
为了表示感谢,我再次给朋友发微信说:“非常感谢了,这菜都那么新鲜。”朋友回复我说:“不用客气哦,都是大棚里新摘的。”
为了牢记朋友的心意,我捡了一样最新鲜干净的水萝卜炒来下饭,连叶子一起。一个小时之后,饭菜齐备,一碗白米饭,一盘红绿相间的肉片炒水萝卜,别提多美味了。一盘菜,不仅吃个精光,最后连菜汤都泡饭吃了。这下,就连渴盼已久的胃也一起牢牢满足了一把。
鲁迅先生在那篇《藤野先生》里,有段话说:“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先生为此感慨说: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大概二十年前,自己刚参加工作不久,新单位离家比较远,所以那时候住宿。可是公司没有食堂,每天的饭食就得自己想办法解决。但是天天出去买饭吃,没营养,吃的也比较单调。那个年代,我们单位门口只有一家小商店,除了馒头就是榨菜。
那时候老妈在家里养了好多鸭子和鹅,但是下了鸭蛋、鹅蛋并不卖钱,只是留着一家人自给自足。
时间长了,常在家里吃饭的爸爸和姐姐就吃腻了,无论是煮着吃,炒着吃,还是蒸着吃,老妈一问,他们就都摇头。而我又不在家中,鹅蛋、鸭蛋长时间那么放着也会坏掉,于是老妈就把它们洗干净腌了。
那时候,我基本上一个月回家一次,每次回家老妈就会煮上一大锅腌好了的鹅蛋、鸭蛋。有时候即便我十天半个月回一次,老妈的煮蛋也不会因此减量。就这样,每回我都会从家里背走二、三十个煮蛋。
可是这样,时间长了,我也吃不了了,甚至也吃腻了。于是,再从家里拿来的时候,我就直接送人,有时候送给关系不错的同事,有时候送给门卫。
送给同事的时候,同事总是微笑着欣然接下。而我第一次送给门卫的时候,他就坚决不要,他还很是惊讶的说:“这鸭蛋鹅蛋可都不便宜呢,你快留着自己吃吧,再说你这么多都给我了你咋办。”我知道他是在衡量东西的价值,怕自己不好承受。于是,我就跟她说:“没事,你收下吧,我是吃多了不想吃了。”看我如此说,他才笑着伸手接下我手里的煮蛋说:“那我就收下了,忒谢谢了啊,我拿回家给孩子吃。”
林清玄在他的那篇《情深,万象皆深》里也有段话说:花常因繁盛而失色,多因丛生而见弃,物以稀为贵。花若相似,香不必远流。海风中的天人菊难得一见,烈日下的马鞍藤顽强攀爬,遍生的酢浆花粗服不称奇,湖畔的布袋莲淡美不嚣张。那经霜的篱菊入词,不懂澎湖无人岛的空绝;那温室的马蹄兰无常,只成葬礼丧仪上的簇拥。
而如今我眼中的蔬菜,以及当年公司门卫眼里我们一家人都吃厌了的煮蛋,岂不正是林清玄笔下海风中难得一见的天人菊,物以稀为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