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马斯克这样介绍自己的学习秘诀:知识就像一棵树,这一点至关重要。在你着手于树叶,也就是知识点之前,你需要理解基本的原则,也就是树干和大的枝丫,否则树叶无可依附。
马斯克说的知识树,其实就是模式化学习。模式就是事物最本质的规律,比如说汽车,设计师首先画出一个车身,四个轮子,也就是汽车的轮廓,雏形,然后再上面加装各种装饰和配件,就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汽车。
学习也是如此,每个人的学习的结果可以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学习的内核基本上都是稳定的,就好像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一样,有人做成了卧室的吊灯,有人做成了书桌上的台灯,有人做成了手电筒,有人做成了汽车车灯,尽管名称和形态各异,但是他们的本质都不变。模式化学习的核心,就是要抓住这些不变的本质。
有一本很著名的书,书名叫做《秘密》,武志红的心理学课里有一个概念,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其实他们的本质都是在说“皮格马利翁效应”,就好像良性循环、恶性循环、调节回路、调节增路这些词汇的本质实际上就是马太效应一样。
学习的模式,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掌握的,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是先从碎片开始学习,让后再慢慢进入模式学习,这实际上是学习从“我不知道”到“我知道”一个过程。但是,有人说,学习是“我知道+我不知道”,先有我知道,再有我不知道,我们不可能学会我们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句话对不对呢?对,比如说,竹子,有些人也许会以为它也是一棵树,但是实际上它是跟稻子一样的草本植物。以前我不知道竹子是草,所以我把它归到“木”的一类中去了,我不知道我错了,这就是学习学不会“我不知道”的原因。
但是有些东西我确实是不知道的,但是通过学习又知道了,比如有人告诉我,竹子是草本植物,所以我就知道了额,我就可以把竹子归类到草本植物里面去研究它们的共性了。所以,学习也是“我不知道+我知道”。
而这个“我不知道”,它就是一个碎片,可能是在不经意间被我们遇上而来,就好像我们在河边,遇到了一块美丽的石头,我们把它捡了起来,然后我们把这块石头雕成了一个精美的石雕,这就是模式化学习——把碎片加工厂我们想要的样子。如果我们只是胡乱捡一堆石头,然后又放在角落里置之不理。那么,这就是没有用的碎片化学习。
模式化有一个核心,就是对碎片的再加工,而这个在加工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一定的方法,还需要大量的练习。所以,模式化学习不是马上就可以学会的,实际上需要大量的碎片化的学习。比如我学习领导力,只是看了刘澜的两本书,肯定学不会,至少要看上一百本关于领导力的书,光看好不够,还要能够融汇贯通,说起来就觉得好难了。
但是学习就是这样,就是一条求难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