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urance°
前些天有一个朋友突然问起了我: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经常大发一些无关紧要的毫无营养的说说。确实,目前我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微博空间满天遍地的无病呻吟,难道这是当代年轻人独处时所体现的一种状态吗?
周国平先生曾说过:“相对于社交,独处绝对是一种能力。”今日观之,相对比与社交而言,独处确实是国人所缺少的一种重要能力,人们往往喜欢将孤独和寂寞相论并谈,而在传统思维之中寂寞表示象征一个人心灵的空虚与迷茫。所以很多人都会用忙碌的身影来掩盖,实在不行也会找点事来说,尽管是无意义的。但这种假象却可以遮挡住你的孤独。这是当代部分年轻人身上所反馈的信息:行动的无果好过心灵的空虚。
人在独处中透露出的不过就四种状态。一是惶恐不安,茫然若失,无从下手,好似一只囚禁与笼子里的麻雀,亦或更像是无头苍蝇飞奔乱撞,越是这样,往往陷入孤独就越深,就越是寂寞。二是矫情做作,无病呻吟,仿佛天塌陷了一样,并极力寻找情感的寄托,打发时间。三是逐步的适应孤独,不刻意去改变,顺势而走,用手头下的工作驱逐孤独。四是以孤独为之心灵的土壤,用思想的源泉去灌溉,一种创造性的契机由此产生,透示出对生命价值的无限思考,成功的改变一发不可收拾。
当代年轻人只习惯于和别人共处,讨论,有甚者更是形影不离,一旦处于孤独之中就痛苦万分,总觉得必须倾吐给世界,告诉所有人自己被这个世界所遗弃,所以开始思考这些废话,时间也就打发了。这样的人终究是肤浅愚昧的,一个从不与自我交流的人,往往也是丧失自我的,独立的人格,成熟的思想又谈何形成。
每个人身上都具备有两个相对的真我,一个喜好自由,向往自由,迫切渴望用行动去体验世界。那么,同样的也会存在一个爱好孤独的,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体验世界。而现实中,我们往往一直释放着那个自由的真我。其实年轻人,你不知道那个孤独的灵魂一直渴望被释放出来思考啊?如果哪天你发现你的精神家园消失了,这一切就都只能归究于你丧失了独处思考的时间太久太久了。
如果你曾经认真的观察你生活中在独处中思考问题与茫然无措,怨天尤人的人二者的区别的话,你会发现前者拥有的精神思想维度远超后者,在对事物的看法中总有不一样的体验。
古代先哲孔子早有“出世”与“入世”一说,人生在世,总要到社会上去做事,更有甚者兼济天下。如果将此理解为“入世”的话,那么“出世”便是每一个灵魂回归自我,独立思考,重回内心世界,修缮其身。然而这些都是在当代社会很难寻觅的。可以看到的尽是一种无为的状态,当然这里的无为是有区别于老子的,更多的是代表一种无事可为的消极人生状态。
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固然不是容易的,但堕落到平庸“无为”的地步却是轻而易举的。而老话有言: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同样的,思想的高度也应该逐步攀登。思维的深度一定要多过肉体的高度,否则就会成为无思想,肤浅的行尸走肉。这也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正如周国平先生说的那样:做自己的一个冷眼旁观者和批评者,这是一种修养,它可以使我们保持某种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顾影自怜的可笑复可悲的境地。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往往都是从思想的成熟开始。一个敢于思考,敢于独处的人必定是生活的勇者,不惧寂寞,方能成人,不畏空虚,方能成事。
人们常常会误认为,那些热心于发表对世界看法的往往是生活的智者。但是他们却不知道,真正的智者往往都是吝啬的,因为他们正在悄悄地铸造着自己思想的利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