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心学史海】陆九渊明确赞同王安石“熙宁变法”,以《祠记》宣示站队

【心学史海】陆九渊明确赞同王安石“熙宁变法”,以《祠记》宣示站队

作者: 阿里神灯 | 来源:发表于2022-01-15 09:57 被阅读0次

《祠记》以形式逻辑的力量,公断王安石学说“见道”,首先从根本上肯定“熙宁变法”是合道的、伟大的。陆九渊非但明确地赞同“熙宁变法”,而且自己也曾建议孝宗“变法”。他在驳斥元祐党人攻石“喜人同己”,论定祖宗之法非不可变时说:“夫尧之法,奔常法,禹常变之。祖宗之法自有当变者。使其所支果台同?”(陆集)42页)在论对“五札"的第四札中他同样面对皇斋”变法,不过话说得隐晦而且语气婉转:几事不合天理,不音人者,必客天下,效验之着,无惑智皆知其非然或智不烛里,量不曲,一旦不胜其念,聚为支更,其祸败往往甚于前日。后人惩之,乃无可变之理,真所谓惩羹大蕴,因查度食者也。自秦汉以来,治道度杂,而甘心怀愧于前古者,病正坐此。(《陆集}23页)陆子常说:黄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支是适。(注)”以(易》理为思想武器,有一个“变”的辩证认知,并无剪持之见,又无依附利害之心,因而他赞同“变法”。但在(祠记》中却巧妙地以“合道”来肯定“变法”。开宗明义从三代“道行乎天下”说起,-直到南宋,由于道统被异端私心所破坏,从而转衰变弱;但圣“道”依然在“不绝如线”。

衰落了千百年的圣人之道,又重新出现在王安石的学说里,你看这不是很伟大的吗?下面论述的是“王安石变法”,疑然是见道合道,那就是大义大智;这就给反对派迎头一击,从根本上肯定了“黑宁变法”。

《祠记》以神宗和王安石相知同心,君臣专一的史实,含蓄地指出明君与大才难得;骂“变法”就是骂神宗、辱先帝。由此引申佐证:倍谈“移君心”是毫无根据的斓言;诋毁安石“媚君逆始”是颠倒黑白的厚诬。神宗是中国历史上有为之君,喜得安石辅佐:安石幸得明君识才,“公之得君,可谓专矣”。《祠记)以鲜为人知的史实(可能是来自(神宗实录)原本),技髯神宗和安石大段的君臣对话,那种执着变达的自觉性,使命感与相互信赖的大义关系,感人至深。比如:牌说,你有好的意见、思路、方案,只要对我有帮助的,尽管锅所欧言不要有丝毫保留。(有以动民,勿情尽意)你必须时时督促我青我使我能大有作为(须督青低,快大有为天生大才可以办大使百姓安居乐业。从大义来说,我有责任和你共同务力。如果虚掷光阴,那就是自暴自弃。”(天生俊明之才,可以覆庇生民,义当与之:若虚捐岁月,是自弃也。)王安石说:“君臣的交往关系是大义的影系做君主的要尽放君主的责低,货臣子的要尽做臣于的资任。君之间并不是准对谁烟有恩惠的物质交换关系。”(君臣相与,各欲致其义耳。为君则自欲尽君道,为臣则欲自尽臣道,非相为赐也。)朝中元老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封鲁国公)是力荐王安石为相的伯乐,他也说:“神宗如此信任安石,安石就是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报答皇上也是应该的(圣知如此,安石杀身以报,亦其宜也)。”陆九渊高度评价这些史实的时代价值,以赵顼、王安石变法的正义关系来回答对王安石攻击的阴险谣诼。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祠记》褒扬王安石“英特迈往”的雄才大略,赞赏王安石“寒于冰霜”的人格情操,痛击群小们肆意的谎言诋毁,无聊的人身攻击。在王安石蒙垢被骂臭的百余年后,陆九渊大义凛然地站出来,以“英特迈往,寒于冰霜”八字正确评价荆公才能和人品,已臻绝顶,以正压邪。这种力排众议的超然卓识,是建立在肯定“变法”的正义性,减否人物的客观性的基础上,讨还荆公一个公道。

《祠记》一分为二的辨析历史,揭露“元祐君子”的诋訾和投机,说明“靖康之耻”、“南渡之变”决不是王安石变法带来的。后经元祐“一切更张”;绍圣“反复其手”;崇宁“三馆之储,造诈以诬”,致使“小人得间(),顺投逆逞”,以雄辩逻辑指出:“党争”是北宋亡国的真正原因,历朝“君子们”难逃罪责;并严肃地警告近世学者不要鹦鹉学舌。陆九渊一方面肯定“熙宁变法”是大义的,王安石是无愧的:另一方面又进一层透辟地分析历史,批评王安石在变法中的“心敲”是:教条主义用人不当:治标不治本,强调“事事法度”,没有治人治心(作,人心也人者,政之本也;身者,人之本也;心者,身之本也。不造其本而从事其末,末不可得而治矣),导致变法的结果是“得少失多”。(陆九渊闲记)避开变法“成功、失败”的敏感问题,文内一字未提。“得少失多”是笔者根据陆文内合逻辑推论的)。但是,元右的保守深“君当年反对变法只是漫驾、旁观或投机,不以理服人,取不到“君心”的信任,解不了安石的“心蔽”,如果硬说新法有什么罪过,诸君子不应该分担责任吗?变化至今一百余年,历经元枯年间司马光不切新法绍圣年间章停又复行新达:宁年间察京打着新送案宁年号即合素拜熙宁意)另搞一套。特别是文”“大学律学”三馆那些编史人员捏造事实,年改历史,使那些蒙头转有的君子依顺,小人得逞。(六经)的道理,可以用来修饰奸诈的育多(六艺之正,可文奸言),小人若以此为依附假托“正道”,那还有什么目的不能达到呢?(小人附托,何所不至)从逻辑来说,北宋亡国的原因应当说是“党争”,而不是“变法。历朝的诸“君子”也逃不了罪责。现在一些学者诸公,在评价“变法”“王安石”上,随声附和,人云亦云,

这难道是真正学习前辈的态度吗?

《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义正词严,说理透辟,是一篇大义凛然的战斗檄文。所谓“君子”一词,正言若反,更觉妙趣。其锋芒是:既比较公正地评价了历史,惊世骇俗,振聋发聩;又触及时事,辨明真伪“道学”;并向朱熹一派提出挑战,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檄文是陆子一家之言。其不足处是:没有全面评价变法,指出变法成功部分与失败部分的真正社会原因。北宋“亡国之训”也决非单一的“党争”;糜烂奢侈,残酷专制,内虚外患等均未涉及。但瑕不掩瑜,并不减却此文划时代的檄文作用。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淳熙年间,王安石已被骂臭,舆论一律,似乎盖棺论定:“王安石是大奸、大佞”。陆九渊做刀锯鼎镬学问,不顾自己罢归后不利的处境,发前人所不敢发,从根本上肯定“熙宁变法”,弘扬王安石。一个“败国珍民”的小丑,原本是“英特迈往”的高贤。杨时说:“饰六艺文奸言”指的是王安石;陆九渊反按之,“六艺之正,可文奸言”,指的是杨时等类小人,如此壁垒分明。其余绪则是上“五礼”的补卷朱事意目祖谦执笔(白鹿闲书院记)反王安石的侧面回击。至于“熙宁变法”和王安石功过,自有后人公论,非关本书主题,此处恕不细说。但,当时一些诽论伪作,并未戳破。如〈辨奸论)是赝品,朱熹不明,陆九渊也不知。朱氏赞赏,摘编人书;陆氏怀疑,以“吠声”概之。两者迥然然不同。

陆氏写给钱太瘦的信,公然用“一犬吠影,众犬吠声中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的尖锐词汇:“吠声”。他的以“理”观物,以“心”观物,认“理”不认“人”的大智大勇,不同凡响:其超俗卓识和人格魅力,实是封建社会“君心民主”的范例,为中国十一世纪沉沉黑夜划出一道闪电电,劈开一线银光,启迪后人。因此,明代有章世纯,邹元标等力赞王安石;清代有李跋先生在《穆堂初稿》卷四十五《书“辩奸论”后二则》详尽揭露伪作:后又有蔡上翔先生在《王荆公年谱考略》)卷十对《辩奸论》详加驳斥。

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毕竞是公正的。

相关文章

  •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王安石变法自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

  • 王安石:你们做佛系青年,我来过硬核人生

    1 关于王安石,他一生中最著名、最惊天动地的事件应该是熙宁变法。但是关于王安石,我最不想谈及的也是熙宁变法。 历史...

  • 王安石与熙宁变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的名字。而王安石变法亦是历史课本...

  • 《苏东坡传》第七章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是中国古代...

  • 王安石二次罢相后 宋神宗亲自操刀的改革 为北宋灭亡埋下了隐患

    北宋神宗朝的改革,我们习惯称为“王安石变法”,它还有另一个叫法“熙丰变法”。熙丰是宋神宗熙宁、元丰两个年号的合称。...

  • 王安石与熙宁变法(一)

    开坑在看《金瓯缺》,一直有个说法“靖康之难的祸首是王安石” 。林语堂又在《苏东坡传》中极力贬低王安石及熙宁变法。 ...

  •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

  • 从王安石变法到靖康之难。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宗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

  • 苏辙是怎样救苏轼的

    前情提示: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改革。由于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遭受排挤。...

  • 苏轼《定风波》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朝时期,宋神宗: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改革。由于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学史海】陆九渊明确赞同王安石“熙宁变法”,以《祠记》宣示站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rkf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