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九品中正制在曹操时已有萌芽,随门阀制度衰落而取消

九品中正制在曹操时已有萌芽,随门阀制度衰落而取消

作者: 无限江山 | 来源:发表于2023-12-17 12:20 被阅读0次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是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相同的是:二者都是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九品中正是察举制的补充内容。不同点是:出现的社会背景不同、荐举方式不同、选才标准不同。

察举制是在西汉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形成的一种荐举人才制度。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治和平衡所辖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步形成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是在举荐的基础上加强考试。九品中正制是由专任的中正官拣选人物。但九品中正制不再像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兼任,而是由中正专任,这有利于选士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

察举制科目繁多,没有统一的具体标准,因此主观随意性很强。九品中正制选才的标准是士人的行状和家世,使选士制度向“综核名实”前进了一大步。

九品中正制设置方法

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九品中正制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称“黄籍”,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设立原因

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汉末大乱造成人士流移,给乡闾评议带来困难,用人不可能一一核之乡闾。曹操当政的二十多年中,用人“决于胸臆”、“各引其类”的情况大量存在。然乡闾评议并未完全废弃,史称曹操平定荆州时,托当地大名士韩嵩“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又称替曹操主持选举的崔琰、毛玠“总齐清议,十有余年”,所谓“总齐清议”就是掌握和平衡各地的清议。曹操对乡闾评议并未笼统否定,反对的只是汉末乡闾评议中产生的弊病。他纠正的办法一是提倡“唯才是举”,以反对虚伪道德和名实不符;二是压制朋党浮华和私人操纵选举,力图将选举之权控制在政府手中。如韩嵩之条品荆州人士,就不同于汉末名士私人操纵的乡闾评议,而与后来中正由政府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情况更为近似。九品中正制的许多特点在曹操当政时期已有萌芽,曹丕、陈群进一步加以制度化。

发展历史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它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重要,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后赵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复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权,但似乎并未设中正之职。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崔浩曾欲恢复分别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杀。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

相关文章

  • 管理随感(1)

    一. 推荐制的历史先进性 隋以前官员选拔制度为九品中正制,即推荐制。史书上总是说这种制度造成了门阀集中,加剧了官民...

  • 读书则自立,奉法则国强

    自古以来,但凡门阀士族无不重视孩子教育问题,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高考制,国家选拔官吏制度与学习教育...

  • 东晋门阀-琅琊王氏

    东晋时代,历史翻开了一页,由察举制发展而来的九品中正制,正式将门阀士族推向的历史的的舞台,而门阀宣告正式成为一个国...

  • 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有什么区别?九品中正制发展史介绍

    九品中正制是由曹操推行的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曹操非常喜爱人才,所以为了能在民间选拔出治国之士,所以推行了这么一套划...

  • 门阀士族的兴起和衰落(二):九品中正制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一直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东汉中叶以后,门阀士族开始出现并已渐有把持垄断朝政之势;曹魏政...

  • 九品中正制

    曹丕即位魏王后,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确立行政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把推举人才的权力赋予地方豪绅集团,让他...

  • 李白 (生活道路和性格形成)

    魏晋:贵族主导的时代。 曹丕九品中正制,选官看出身士族门阀。 南朝时期,庶族当权(中产阶级) 贵族开始腐败,迁徙过...

  • 察举制的进步: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我国古代朝廷选拔人才的三大制度之一,上承汉代的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

  • 121/365-《中古中国的寡头政治》#每天听本书#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主导的寡头政治的确立,是因为九品中正制。这让地方上的氏族乡绅能够通过垄断国家官员的选拔,壮大自己家...

  • 【2】|《科举是考试,更是政治》所感

    科举制不就是国家进行人才选拔的制度吗?科举制打破了以前推举制,察举制,以及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使做官不再仅仅是权贵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九品中正制在曹操时已有萌芽,随门阀制度衰落而取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rko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