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过了正式复习的第一周,除了前面为了数学挣扎的那些日子。
其实,我是不排斥数学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甚至喜欢它,我喜欢它那种可以让我又爱又恨的感觉,忽悠你半天又给你个甜头。
可是当我决定考研不学数学的那一刻,我坚定了我的想法,直接换了一个真的与它不挨边的现当代文学。
怎么说呢,我想之于文学,我有种寻根的使命感 ,我觉得那就是可以让我溯本求源的路径。需要看的参考书很多,我尝试过,如果可以的话通宵在办公室看书,可是似乎不行, 我的身体目前还没有和我达成共识。 看完了几本参考书,可是里面的很多东西我也没有理解透彻。大概还是心急,想假期里把所有的参考书都看一遍,还想多看一些课外书。
看课外书,我想这就是我的目的。我喜欢那种在书中体会不同的人生,看不同的风景,走不同的路途的感觉。
看到仰韶文化,我会思考那到底是一种景象。 在生产力如此低下工具只有骨器和石器等简单形式,好奇他们的彩陶制作工艺,可是又转而一想,也许在若干年后,今天的我们也会被世人各种嘲笑或者不解,他们也会感叹于我们的生活形式。
可是当你读到诗经、楚辞、汉赋、古体诗的时候,你又会发现,其实不论时代怎么变迁 人都是有共同性的,不同的只是我们的表达方式罢了,而古往今来,写来写去总逃不了人的根本,
当你看到那些总是频繁出现的人以及他的事迹,比如孔子,屈原,司马迁,班固,张衡 ,刘勰等人的时候,你又会想:为什么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而有的人无论方式如何的功成名就却淹没在历史荒流?
今天看到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自觉,它的标志最重要是文学独立、审美因素,这种文学自觉里包含的是文人的自我表达,自我追求,不再屈于政治,它希望的是人生的长久、 功名成就 、及时行乐 、或 隐士生活, 不可避免酒和药成了这一时期的常客。
如果可以,突然很想穿越,去看看他们说的乱世之中文人风骨,去真实的体会一下他们的求不得、述不尽的情怀。
而今天,也偷了个懒,把胡赛尼的 群山回唱 看完了。不用说,又没出息的哭了。因为里面的亲情故土、爱情别离、 战争苦恶、 人性根本, 太多太多……本来就像是在黑暗中行走,可是有一道光偏偏指引着你 ,告诉你,读下去,读下去!
我觉得自己就像纳比,渴望自由,可是当生活过后,却发现目标早已变了味道,而自己只能随波逐流。
有时候我又像马科斯,渴望外面的世界,从不担心亲人离开,可是回过头,却发现在你雄赳赳寻找自我梦想的时候,他们早已白了头。
而有时候 我希望自己像苏莱曼。因为不过怎么样,自己所爱之人陪着自己,照料着自己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也许有时候会像帕丽,总觉得自己丢失了什么东西,或者另外一个帕丽 ,觉得自己一直拥有着些什么。
人生百态,不论时空维度,我们总能在某一处 ,遇见自己散落的灵魂,而我们想象的,或者执着的,不过是它的摆渡 。
![](https://img.haomeiwen.com/i4451081/003abc19d9dd61e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