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看看喜欢这个词的广义解释:喜欢一词,泛指喜爱的意思,也有愉快、高兴、开心的意思,喜欢实际上是一种感觉,包含欣赏、仰慕、钦佩、倾心爱慕(男女之情)等,无任何界限。喜欢与爱有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喜欢是好感的升华,不同种类的好感对应着不同种类的喜欢,它是爱的基础。
我们再来看看关于喜欢这个词的心理学解析:喜欢是一种由内向外的,非迫切需要的,在维持自身生存之外的得到与占有。更多的是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喜欢是中等强度的人际吸引形式,也是人际吸引的一般形式。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概括出影响喜欢的一些重要因素。
相似性
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包括:
1.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
2.吸引力的相似。
3.社会地位的相似。
4.年龄的相似。
实际的相似性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互补性
互补对于喜欢也是重要的,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有三种互补:
1.需要的互补。
2.社会角色的互补。
3.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
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很强的。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
手机自拍图片思瑶小语
喜欢和不喜欢会引起两种不同的感受。
当喜欢的感受发生时表示这个人是:敞开、接纳、不抗拒、敢于直面人事物的。此时这个人的生命状态处于全然开放、接纳自己和人事物关系的状态,这时就会心生欢喜,也就是说生命处于当下合一的状态。
还有另一层更高的生命状态,就是臣服于当下的发生,完全的融入当下,此时自我是消融的。我们不会站在自我的角度上观察对方和自己,也不会产生批判、审视、抗拒、回避、指责或自责的心理。
不喜欢的感受发生时表示这个人是:紧缩、抗拒、双向规避、抽离、无法完全直面当下人事物的。此时这个人的生命状态处于封闭或半敞开,对当前人事物游移不定的感受。这些感受会引起当事人对自己和当下所处关系中的人事物产生批判、审视、抗拒、回避、逃离、指责或自责的心理。
不喜欢的感受除了引起当事人产生自我的自责、羞愧、内疚、无助、自卑等心理,造成身心不良的亚健康状态,同时还会在生命中造成一种不断寻求填补受创“坑洞”的移情心理。会在生活中不断的寻找那个和自我存在相似境遇的人事物,然后彼此填补心中受创的坑洞。此即存在相似性与互补性。
另一种不喜欢的感受会引起当事人对关系中的人事物产生抱怨、指责、批评、轻视、愤怒的失衡心理,带给自己的结果就是生命会越来越紧缩和封闭。如果当事人可以在不喜欢的感受中学会觉察和观察自己的感受,就可以看到自己生命的明光之性。比如:我抱怨是因为我让自己处于生命不平等的位置;我指责是因为我认为自己需要尊重或理解;我批评是因为我轻视对方,同样让彼此的生命处于不平等的位置或者说我丧失了慈悲、接纳之心;我愤怒是因为对方侵害到我生命求生存的界限。诸如此类都可以在内心觉察和观问自己。答案自然会跟随自己不喜欢的感受,一层一层的示现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