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写一篇文,已经持续了两年半,基本上遵守了数量规则。
过去两年多写了啥,写了什么内容,有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比较狭窄,比较无意识,有时候是为写而写,对写无规划,亦无审视。
至今日,觉得可以反观回望一下、再看看以后怎么写、写什么,算是开启一个思考、探索和观察的阶段。
两年半前,只凭着一个“我要忙点什么”的想法,以打发彼时的无聊感、空虚感,觉着对文字有一点乐趣,就开始了写。没有计划,刻意“逼迫”自己而为之。
过程中,为了写出一篇文,搜肠刮肚找主题、找内容。看结果,我履行了对自己的约定,写出了一周一文。从这一个角度,我对自己有肯定。
但看内容、看质量,是不行的。文体上,属于杂记,比较流水账。只记录不深入,没有深厚底子的支撑,也得不出满意的理论升华,自己不满意。
所谓深厚的底子支撑,我觉得至少是指博闻强识的理论基础或哲学基础,或者经由阅历经历而觉悟到的人间滋味、生命感触等,最佳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阅无数人后对世界、对生命的深度认知。
在这几项要求中,最容易做的是读书,经济成本低,时间要求随意。其次是在日常生活中和职场生活中的景、事、人多多感触,以自由书写的方式。再次是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从刻意要求开始。
生活是立体的。以前,我在其中走迷宫转圈圈,却始终走不出,始终在懵懵地转圈圈,对自己毫无掌控感。现在,我想有变化,即使仍在转圈圈,起码我看清地点,在哪里转圈圈,我要去向哪里。
写什么内容呢?
看班级群里,小蕾多为日常生活记录或读书笔记。凤鸣比较通透,多以四句小诗的形式展现一个意境或心态。明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读书笔记居多。宇尧左手工作右手带娃忙碌不已,文以日常生活/工作的手记居多,也常有读书感悟。班长则是思考派,一个概念一个词经过班长的分析思考,或横向或纵向洋洋洒洒一篇理性论文。
雪仙女游记多,趣事多,生活味儿足,朝气蓬勃诗意盎然。一碗汤、一杯茶、一颗小草、一块石子都可让雪仙女洋洋洒洒一篇文,她乐在其中。人文地理哲学艺术如同一颗颗珍珠,跳跃在她的每日千言中。
菁、小暖和阿喜的文章,看上去方向比较明确。菁是一位老师,感觉爱好读书和心理学,看到的她的文章基本都在个人或生命成长的领域。小暖,可能副业做家庭教育,她的问几乎都在亲子教育领域,展现形式为亲子对话、日常小记、正念宣导等。阿喜的文一直很特别,给我一种神秘、灵性感。但看上几篇后,发现阿喜以一种特别的内容形式展现着人性向上向善向学的精神。
我的呢?
亲子方面的有,基本是对话记录或者白描女儿的日常。学习复盘读书记录有,以复述为主。人物记录有,以铺叙为主。生活事件有,记叙文,分析少。所以,这样看下来,我的文缺少深度和感染力。
我想我写的文章有深度或有感染力吗,为什么呢?过会再讨论。
前面写文的初心,已达成。现在,我选择继续写,目的或意义是什么呢?
一,于我,写是一个工具,记录我的生活和成长史。二,自由书写,探索自我。三,保持一种对文字的感觉。
这样看来,第一条,我的文章体现形式依然会比较多杂,但也只限于我的有限生活。第二条,可能以后会在心灵探索领域有所体现。第三,让文字链接我心,体现于一和二中了。
高老师有一次说,你可以考虑写散文,以后出散文集。散文形式可以写生活百态和世间万象,散文内容写什么呢,需要聚焦吗?也许可以通过我的日常或自由书写展现人间的爱恨情仇真善美恶?。
小牛则从外在获益的角度为我考虑了。去扒扒热点、写点吸引眼球的,赚点流量。嗯,这不是我写的目的。
我写的目的或意义,还是在于挖掘自己或享受这个过程吧。让自己静下来的一种冥想方式。
自由书写帮助我感受我的感受。当内在感受逐渐清晰,文字也会越来越真实有力。这是我想要的,先在文字上下功夫。下功夫的首要形式是练习链接自己的内在。
接下来,也许我写出来的东西和前面的看上去差不多,但这只是外在的,我的内在意识已经有变化了。
那就拭目以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