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看了人艺的《丁西林国民喜剧三则》,用“喜欢”来形容都显得吝啬,那是“相当喜欢”。
丁老将知识分子的形象写得很有烟火气,虽然是民国的事儿,但感觉就像我们身边的人一样。诙谐、有趣、不点破,却能心领神会的风格,被演员们诠释的非常到位。
对丁老顿时有种相知恨晚之感。
其实此前我是知道这个人的。是在另一部名叫《春逝》的话剧里,那时候只是喜欢《春逝》的框架,喜欢这部话剧里释放出的光,而对丁西林的舞台形象的印象并不深。
但当两个人物如此这样草圣灰线地连在一起时,会觉得十分奇妙。像极了此前看过的一句广告语,“也许你不相信,我们终究会遇到”!那一刻便如是感。
迅速买了丁西林的作品集,看了《一只马蜂》的台本,跟舞台上大致一般,但文字的感染力和舞台的表现力相比,却稍显逊色。并非作者的笔头功夫欠佳,而是有了语气和表情的加持后,方能将作者想呈现的东西更平易地展示给读者、观众。且文人有时候是会收敛的,哪怕是个大的包袱,也会以略显隐晦的方式带出来,只待在不经意间能品出其中门道的人。好虽好,但距离大众性却有一段距离。而话剧的演出形式,将作品本身的精髓和大众性兼顾之,我以为这便是作品与表现形式互相成就的典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