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写我家的那些人那些事
这个大家庭,是别人眼中的家;这个大家庭,是别人眼中的不屑;这个大家庭,是别人眼红的的家。
这个大家庭是十一口人的大家,父母二人加上我们兄弟姐妹们九人,一共十一人,组成了一个,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称得上大家庭的家。
父母都是农民,我无法抱怨他们具有一般农民的那种传统文化观念的局限性。多子多福,家里没男孩不行,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的认识,我无法改变,所以我们只能接受我们众多的兄弟姐妹。其实,现在看来,这是父母带给我们的无比丰厚的财富,给国家扶养和培养了那么多的劳动者,我们都在自己的劳动岗位上,尽心尽力地做着或大或小的贡献!
关于我的父母
虽然父母都是农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农民。一提农民,人总好用老实巴交来形容,我感觉这个词用在我的父母身上,不太恰当。他们虽然也是农民,但不老实巴交,而是精明能干!勤劳加技巧非同一般的农民思维。先说说我的父亲:
农村里的聪明人
这个定位,我觉得太符合父亲的身份了。父亲是一本厚书,让我一生也不不完。小时候,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一直很忙,忙得不大在家见他。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我和他单独在一起的次数有三次:一次是我学骑自行车摔住胳膊,父亲带我去市医院看病,拍了片子,然后在一个亲戚家里住了一个晚上。到了亲戚家里,竟然问起我的学习成绩,原来他们都是搞教育的。因为在家没谁关注我学习怎么样,问父亲,父亲也语无伦次,他根本不了解我的学习,只是含糊其辞的回答,说我的学习还行。那个亲戚是父亲的舅舅,父亲很听他的,他告诉父亲,孩子的学习必须重视起来。回到家,父亲也的确对我们重视起来,就是都让我们接受教育,兄弟姐妹们,任何一个,只要你想上学,都让上。至于上的怎么样,作业写的好不好,他无暇顾及。他只是关心每个孩子的每个阶段的学习结果。他整天忙里忙外,一天到晚的忙。
起初,父亲在供销社上班,这是他告诉我的,我没印象。后来又去包队,做棉花技术员,这个我也不记得。再后来他在我们镇棉站上班,我隐隐约约的知道一点,再后来的后来,就在家做了专业的农民。不对,是一边经商一边做农民。骑自行车,带着货物,去附近各个村赶会,卖百货。父亲的确是个人才!在经商领域,父亲被评为劳动模范,每年都去城里开表彰大会,家里的锦旗挂了一面墙。另外,父亲是棉花技术员,家里十六亩地,全部种上了棉花,由于他懂得棉花技术,怎样进行田间管理,怎样治棉花的病虫害,他很精通。我家的一个棉花棵上,结出180个棉花桃子的,比比皆是。好多人都去我们家的地里去看,大多数都是来向父亲取经的。父亲毫不保留的传授他的种棉经验,有时给他们讲管理的方法,有时给他们配置农药。当时是在八十年代,有一年我们家的棉花,那一年就卖了一万多,一下子成了万元户。当时我并不知道万元户是什么概念,只知道是光荣的事。现在看来,我们家在当时是多么的了不起!当时在城里买一套房子才几千元,我们家当时绝对算土豪!这些都是在英明父亲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