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5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5

作者: 张xx_38e0 | 来源:发表于2019-01-11 22:03 被阅读0次

    第六章 孟子

    性善说

    孔子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都要行仁,孟子试着做出了回答,在回答的过程中孟子建立了性善说。

    内容: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这是“人”所独有的。与此同时人性中还有着其他成分,这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其本身无所谓善恶,但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

    论证: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采之始迭。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

    人都有四端,四端充分发展形成“仁智礼义”四种常德,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

    人之所以要自由发展“四端”,而不是低级动物本能,这是因为: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

    孟子对墨家的批判

    儒家与墨家都强调爱人,但后者主张爱无差,前者主张爱有差。孟子曰,“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 ?”——《孟子》

    更加根本性的分歧在于: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发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通过外部的人为附加实现的,通过超道德(天志鬼神)和政治手段强迫和诱导人们实行的。

    孟子的政治哲学

    1、国家的起源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序),朋友有信”——《孟子》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有人伦以及建立在人伦之上的道德原则。国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应该存在,否则人就不是人了。

    2、王与王道:国家是一个道德的组织,圣人才可以成为真正的王。

    “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3、土地制度:平均分配土地,井田制。

    “养生送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

    4、教育:在经济基础之上,要让民众受教育,懂得人伦道理

    “谨庠序之教,申孝悌之义” ——《孟子》

    “人皆可为尧舜” ——《孟子》

    5、治国:孟子将孔子行忠恕的理论,从个人修养推广到了治理国家。从内圣之道推广为外王之道。王道就是圣王行忠恕的结果。

    6、个人修养 :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 ——《孟子》

    浩然之气

    关于“知天”孟子进行了以下解释:

    1、充分发展内在的人性,通过行忠恕的方法,就是达到“知天”的途径。

    “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孟子》

    2、浩然之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方法有二,一曰“知道”(提高精神境界),二曰“集义”(经常做天民应该做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rpf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