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拥有自主人格的人,能够自我实现,是自我实现者,他们自己决定了自己,自己能为自己负责。
他们是一直活在真实的世界当中,他们的生命力就能被看见,因此也就更加成熟,他们就能够深入的理解世界,并且真诚地看待自己,他们的自我也就更和谐。
马斯洛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B认知,也就是存在认知(Being Cognition)。另一种是D认知,也就是匮乏认知(Deficiency Cognition)。所谓具备B认知的人,就是现实是怎么样的,他就怎样去认识,不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去认识客观世界。也就是说,他们是不会自欺欺人,这是他们的显著特点。
而具备D认知的人,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想象或者欲望去认识世界,他们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
二
在王小波的小说当中,提到过一个花剌子模国王的故事,这个国王只能听到好消息。凡是给他传递的消息是坏消息的信使,都被他杀掉了或者喂了狮子。这样一来,为了保住脑袋,本该传递坏消息的信使,就只能谎报消息,他听到的就全部是只有好消息了,一直到王国被蒙古大军所灭。
这位国王的逻辑就是很天真的,就是如果大家报的都是好消息,那么就会有好消息发生。
再说到童话《皇帝的新衣》里,皇帝就是典型的D认知,他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需要去认知,而那个揭穿的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小孩,他说了实话。是典型的B认知。他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改变自己对事物的最早的看法。
三
回到昨天所思所写的想。昨天所谈到的。对于是否能够接受「模糊状态」的思考,也能够用B认知和D认知的视角来思考。
据说人的大脑,总是倾向于少思考或者使用简单的、容易理解的思维结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模糊的认知和状态,自然就会纳入到自己熟悉的已有的认知框架,如果这个「模糊状态」不是那么符合原有的认知框架,可能思维的惰性也会去削足适履,去把它强行划入既有的条条框框当中。
而从认知的角度来理解,这就不不自觉的陷入了D认知的框架,也就是按自己的想象和需要去理解,而没有从客观的事实和现实来出发。
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尼奥在《原则》一书中,分享了他的一个观点,就是是要激进地面对现实。
为什么要面对现实?
这是因为无论在你的眼里,世界是什么样子,或者你把它想象成什么样,它仍然会按照它的规律来运行。只有面对现实才能获得真实的反馈,不断地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事业。
四
或许面对现实是一种痛苦,是一种迈出舒适区的尝试。因为你的认知框架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状态,新的模糊的现实状态。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努力的开放自己,客观地认知现实,从现实出发,哪怕这个现实是模糊的混沌的,也依然要做出自己的选择并行动,在行动中再次面对现实,不断地反馈不断地改进。
在模糊状态中选择到行动,再反馈再行动,这会成为常态。
今天恢复在师大田径场跑步,记一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