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这一对联语是可考证的最早的东汉末年孔融( 153~208)从他原诗中抽出,悬于客室的一联。
联语多是一人独立完成的,联语上下句之间还要求"既对且联",有一个主题,起码是可以接续的,如散文中对仗工整的联句,律诗中的颔联、颈联和大量的楹联都是有主题的。联语是脱离了诗歌、辞赋而独立使用的一种文学体裁,没有脱离诗歌、辞赋等不能算为联语。
对联,俗称对子,又称联语、联句、楹帖、楹联。楹者, 柱也。对联雅称“楹联”,原指悬挂于楹柱的书面联语。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包括口头应对(简称“对”)和书面联语(简称“联”)。它由互相对仗的两部分文字构成,前一部分称“上联”,后一部分称“下联”。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是悬贴在壁柱间横眉上的“横批”。
对偶和对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两个并列、结构相同的修辞单位,称为对偶。对偶句在古代诗文中早已出现。讲究平仄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句在诗词曲赋骈文中到处可见。
古今中外的文学形式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各国都有,惟独楹联是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比如我们的春节时的“春联”,生日时的“寿联”,婚庆时“婚联”,哀悼时的“挽联”等。
对联要求字数、句数相等;平仄相对,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意思相对或相反;出句与对句的字一般不得重复。
学习“王步高教授”视频教学读书笔记整理中,有点凌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