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未来》,值得深读并认真把它移入骨髓的一本书
刚拿到这本书,我还以为是一般的鸡汤书。但读了其中一段,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决定精读,决定反复阅读。而且,我还特别关注了作者的公众号。因为我感觉到,这本书如果认真落实了,也许能给自己的教育带来很大的改变。
我看书,一般很少看作者的简介和推荐,因为我觉得都是出版社包装出来的,但我是通读了全书之后,回过头来又看作者简介:郭蓓,从东京大学到哈佛商学院,从投行界精英到教育界女神,她遍访名企名校,用二十年的积累,揭示年青一代成长的真谛。这本书跟郭老师的阅历和标签确实是匹配的。包括李开复给这本书写的推荐语也非常客观: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寻找成长源泉的中国家庭。
文字有限,我只说我最有感的几个部分(因为作者的文字表达精准度特别高,我确信我自己再也找不到比作者更准确的表达方式,所以,大部分内容就直接拿来主义,用书摘了):
1、阅读是思维密集度最好的培养方式。对当年年轻人来说,最容易也是最不容易的一种思辨能力的培养方式是阅读。按照美国共同州立教育标准要求,美国小学毕业生至少要阅读1400多本课外读物。之所以重视书本阅读,首当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思维密集度。书本是思维密集度最高的信息媒介。一个读者可以通过几个小时读一本书获得一个作者花费几个月甚至数年、数十年的思考和研究成果。(读书,我一直很推崇,但这里再次强化了我的认知。)
2、无论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些行业如何激烈变化,有一些能力和思维是跨越时代、历久弥新的。我真心希望广大读者能够认知和获得赢得人生的根源能力,收获在任何困境下都能坦然面对的那份意志,在苟且的生活中向往诗和远方的那份好奇心,用艺术和人文丰富孤独心灵的修养。即使遇到短暂的迷茫与彷徨,也能成为不断重新构建自我人生、探索大千世界的人生设计师。——郭蓓。其实,这段话基本上也是本书的概括,关键词有四个:根源能力、意志、好奇心、修养。以这四方面的修为为底色,保证了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你都能应付自如、远离时代的焦虑。
3、父母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是有限的。书中也提到:中国父母和学生专业选择上的主要障碍有三个:第一,是家庭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专业选择。第二,在应试教育阶段,学生对于兴趣和能力剖析和发掘的机会较少。郭蓓提到,应试是一种解题技巧的培养,知识的授予过程也是以技能的授予者老师为中心,并非学生,而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老师的反馈也是基于单一的试卷和分数。所以,我们经历了传统教育的孩子,在不同人眼里,会给出不同的评判。也就是说,每个孩子内心喜欢的,真正擅长的,要经受很多人的既定认知和价值观的审核。当审核通过的时候,孩子的特质才有价值,才有可能依赖孩子最真实的天分和热情,去成就他们的专业发展。第三,父母基于过去自己的学习经验,对于非商科和理工科类的专业理解较少。
4、人生规划中的设计思维:第一,正确聚焦自己的问题。不论是走了100米开始回头,还是走出了1万米才开始回头,正确聚焦自己的问题永远为时不晚。第二,建立自己工作和人生的价值观。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大师马丁.舍利曼做过的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的工作能够与社会意义相关联,就会增强个人的成就感。第三,探寻多个人生设计的方案:至少三个。斯坦福的人生设计课中,比尔.博内特教授建议学生至少要做出三个人生设计方案:方案一,现在本身计划中的,中规中矩的;方案二,当方案一不存在时,向前一步的;方案三,抛开一切条件限制、大胆突破的。第四,针对每个人生设计方案进行试错。第五,选择一个方案,义无反顾地执行。第六,从失败中学习和成长。
5、创造力从当下开始培养。创造力背后所要求的的思维和细分的能力结构:第一,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万能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7个步骤:接受场景;分析状况;定义问题;思考方案;选择方案;试错实践;评估效果。第二,跨专业和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能力。第三,相较于任何一个时代更要求能够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呈现和沟通解决方案。第四,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限制下,进行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
……
以上的摘录,只是书中一部分,但已经足以让我受益了。有的,是强化了我的价值认知部分,有的,是补充了我的认知。无论哪一种,我都觉得非常受用。要想自己受益,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受益,建议自己也来精读这本书。你不会后悔。
另外,本书的最后部分,还提供了名校教授推荐给中国年轻一代的启蒙读物,我已经照此书单采购了一批。
最后,还记得公司老板也曾说过一句很实在的话,也跟大家共勉:读书是最划算的投资。通过几十块买一本书,却得到了作者几乎一生的精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