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最需要知道的事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了解孩子的需求。因为我身边的事情,和我看到的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很多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就能预防风险。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公益广告:小女孩放学回家,把手背在后面,手中拿着大大的棒棒糖,妈妈让她先洗澡休息休息,却在拿她衣服去洗时,发现她的内裤上有血渍,随即心沉了下去(这个时候,即便隔着屏幕,即便看不到妈妈的面部表情,观众也能通过妈妈的握紧手指的动作感受到妈妈内心的悲哀和愤怒)。之后,妈妈没有让孩子洗澡,而是帮她重新穿好衣服。其间,因为小女孩一个“疼”字,妈妈不但放轻了动作,连说话的语气也更加轻缓,温柔的让小女孩到客厅看电视休息。问清了来龙去脉之后,妈妈将孩子的衣服放在干净的收纳袋内(做物证),并拿起电话拨打110报警。
这个公益广告时间很短,全程不过几分钟,没有出现任何奇怪的镜头,也没有露出孩子和妈妈的脸,寥寥几个场景,也都是家中转换。然而,它却通过几个关键的词和关键的动作,道出了小女孩在放学路上被诱奸的可能。
社会上的侵害孩子权益的新闻,三五不时的就会更新一波。广告影射了一些社会恶事件,是针砭时弊,也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没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做好预防工作保护好孩子;真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勇敢的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益。
虽然广告是虚构的,但作为妈妈,我看了以后,内心依然揪痛不已。
看到这些,我开始思考:怎么做,才能让我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规避这些未知的风险;怎么做,才能让我的孩子在未来不至于付出那么惨痛的代价去换取一点小小的甜头。
身为父母,我们无疑都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然而,究竟怎么做才是更好的选择,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并非每个父母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广告中的小女孩,为了棒棒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假如,我们在生活中能够适时地了解、满足或引导孩子的需求,孩子对外界的诱惑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大兴趣了?是不是就不必经受这种可能影响一生的痛?
那我要怎么做才能了解孩子,觉察到孩子的内心需求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找了不少相关的书来取经。其中,最对口的要数《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
作者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将孩子的需求归结为几类,并且,这几个层级的关系是逐级递进的。
首先,是基础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是基本的心理需求。
其次,是构建安全感和归属感必要的“养分”。这需要通过获得重视、接纳、欣赏,以及规则和界限等条件来实现。
再次,是心理需求走向精神需求的进阶。通过儿童的自我选择和美学需求来完成精神需求。实现自我超越。
但无论哪个层次,都离不开一个“爱”字。这个“爱”是动词,需要家长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
而很多家长,就像书里的例子所讲的,跟本不理解(或者说忽略)孩子的成长需求和心态变化。所以对一部分家长来说,这本书还是有挺大帮助的。可以帮助家长认识到,可以通过蛇什么方法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
我自己当家长,也是一开始不懂孩子,不知道以变化的眼光看孩子的需求,导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浪费了精力,所以,看了这本书有一定启发。
这本书的体系比较适合家长阅读,作为一本育儿的工具书。但它对从事教育或者研究过心理学的人来说,应该不够专业。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从以下方面获得启示:
要保持认识事物的好奇心
要主动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
要找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要用行动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网友评论